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画家和职业经理人
邵孤城
安生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超平寻常的绘画天赋。他刷刷几笔,就能把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的光辉形象留到扳上。
可是,老师们不知道,安生的父亲,其实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安生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却吃了画画的亏。十年浩劫,他被下放到农场,等他从遥远的新疆回归故土的时候,看见的是妻子小小的坟茔。
所以,当我们的美术老师牵着安生的手来到安生父亲面前的时候,他的父亲冷冷地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
美术老师局促不安又尴尬异常地坐了片刻后起身告辞,从此再不提教安生画画的事。但是,安生偷偷的学,偷偷的画,到高中的时候,他的画已经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高三那年,安生决定去报考美术学院,当然征求了父亲的意见。
“你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吗?”安生的父亲有些不屑,“你至少得拿几十奖回来证明给我看吧!全国的不说,市里的总该有吧?”
安生开始频繁地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类美术比赛,当然,结果都在他父亲的预料之中,他不仅没拿到奖项,甚至连自信也在这期间被消磨殆尽。
安生问我:“你说,我能成为一名画家吗?”我坚定地点头:“安生,如果你也成不了画家,没人会成为画家的。”安生感激地看着我:“谢谢你。我准备再去参加一次比赛,最后一次。”
安生给我看一张当天的报纸,有一则本地一家企业征集产品徽标的启事。
然而当结果公布出来后,安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安生彻底放弃了,高考时,他按照父亲的意思,以高分被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学院录取。
然后,我们开始了各自的人生。我陆陆续续从他的老父亲处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毕业后,他先是留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然后跳槽到广东一家跨国公司,从基层的管理人员一直做到了中国区助理总裁。他的父亲,非常满意安生的现状。
我们再见面时走在谈判桌上,我所在的啤酒厂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而安生的公司愿意收购。我是用我们自己生产的“芦花”牌啤酒招待安生的,我说,“芦花”牌啤酒现在是我们的,但很快就是你们的了。你该好好喝一杯!
酒端上桌的时候,安生没有说话。他很久都默默注视着那几瓶酒,然后,伏在桌子上失声痛哭。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痛哭的其实庄该是我啊。
安生指着“芦花”牌啤酒的商标图章说:你知道吗?我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画的就是这个徽标啊!
我帮安生找到了那次的评委会主任。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件事,他对安生说:“你是安佑之老师的儿子吧,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可是,啤酒厂的人非常喜欢你的作品,执意要拿它去做商标。”
啤酒厂并购成功后,安生给我打过一次电话。“我父亲常说,‘有心栽花,花未必不成;无心插柳,柳也未必成荫’。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父亲有心栽下的那株未必不成的花啊,”        安生在电话里有些欲言又止,良久,他告诉我:“我辞职了,我又开始画画丁。我想,我能做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就一定能做成一名优秀的画家。可是,你说.我这样做,值得吗?”
我顿了很久,说:“也许值得吧!”
电话那头,很久不出声。然后.我听到轻轻的一声叹息。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十年浩劫中.安佑之因为画画而被迫离开妻子并永远地失去了她,为了避免儿子重
蹈他的覆辙.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安生学画。
B.“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一句话让读者明白: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父亲
要儿子获奖却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不让他获奖。
C.事业有成的儿子在得知当年的真相后,为了报复父亲,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重
新拿起画笔,继续圆上儿时的梦想。
D.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安排了大量的对话、心理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父亲、安

生这两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批判性的主题。
E.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对父亲的批判并不完全是作者本意,实际上作者对父亲也有同
情的一面,十年浩劫父亲是个受害者,对儿子学画的于涉也是出于父爱。
13.安生的父亲对美术老师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这里的“资格”指的
是什么?
答:
14.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从雷锋到周杰伦……30年偶像之变
吕绍刚
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潮流,而潮流往往造就风流。偶像,作为风流人物的代表,在每个历史年代,都会应运而生,成为社会与时代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在这一点上,改革开放30年,也不例外。
⑵如果说,传统中国,千年来,一个孔子,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翘楚;那么现代中国,鲁迅与雷锋,则至少占据了大半个世纪;而到了当代中国,短短30年,人们的偶像崇拜,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物是人非”的速度,令人惊诧。在这种惊诧中,我们窥见的是,社会进步的车轮与时代精神的变迁。
⑶30年来,偶像崇拜的对象,从“榜样”,走向“三星”(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再到“民星”(草根明星)。
⑷80年代,偶像崇拜,还基本延续着过去的以“英模”“榜样”为主。所以,人们除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学习赖宁的舍己为人,学习张海迪的自强不息;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催生大众文化的兴起。它们以“一无所有”“过把瘾就死”的反叛姿态,消解崇高与神圣,并与港台传递过来的“三星”潮,迅速合流,塑造出以时尚、享乐、光鲜为核心的偶像特质;到了2000年代,网络与多媒体的发展,促使“秀”时代全面到来,造就了无数草根明星与平民偶像。
⑸30年来,偶像崇拜的精神,从“为国为民”的崇高奉献,走向“我酷故我在”的标新立异,再到“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的平民姿态。人们开始摒弃“高大全”,乐意于承认偶像也是普通人,或者跃跃欲试,走到台前,秀上一把,展现自我的风采。
⑹应当指出的是,“榜样”型的偶像崇拜,是以精神特质为中心,孔武有力,具有很强烈的社会示范意义;而以“三星”和“民星”为主的偶像崇拜,更多是以外在特征为中心,喧闹欢腾,凸显私人性与浅表化。
⑺30年来,偶像崇拜的趋势,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收藏”走向“消费”。对于19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来说,他们的偶像比较单一,不是英雄王杰,就是铁人王进喜,社会的价值取向大体一致。而对于之后的人来说,随着明星的增多,对个性的尊崇,偶像崇拜开始“分众化”,有喜欢港台的,有喜欢欧荚的,有喜欢大陆的,不一而足。过去,人们把偶像当成精神支柱与实践高标,来虔诚收藏。如今,人们更多把偶像当成消费,关注一些八卦,娱乐身心。
(8)30年偶像之变,反映出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姿,以及这个时代的包容与开放。偶像们的“前赴后继”,也丰富着时代精神与文化生态。
(9) 30年来,有的偶像,如过眼烟云,不着痕迹;有的偶像,如日薄西山,风光不再;有的偶像,却“宝刀未老”,感召力依旧。比如,近日张海迪当选残联主席,引来众人关注,说明她并没有被人遗忘。
(10)这也提示着我们,30年来,尽管我们的偶像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同时,也有许多根本的价值观并没有变。
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没有变。所以,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因为奋力保护火炬,瞬间成为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偶像;所以,在今年的抗雪灾、抗震灾过程中,那些英模人物,依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敬仰崇拜的对象。所以,当一些明星出现有辱民族尊严的言行时,“粉丝”们会迅速倒戈,怒目相向。
(11)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变。30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告诉国家和个人一个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给每个人带来了改变命运的希望,每个人也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所以,只要是励志型的偶像,他们始终能给予人们力量。这也就不奇怪,时隔20多年,我们依然爱着张海迪。
(12)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变。那些坚守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偶像人物,依然受到社会尊崇。30年来,涌现出了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祁爱群等一大批时代先锋与英雄楷模。这些社会脊梁式的偶像人物,以人格魅力让世人感怀,同时,也在继续壮大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回30年的偶像人物,从一个侧面诉说着社会巨变与人世沧桑。变与不变,和谐共处。在变与不变之中,我们各取所需,走向未来。(新华网2008年11月23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偶像分析的角度来看社会进步的车轮与时代精神的变迁,选取标准准确,分寸把握适度。
B.③~⑩段为文章主体部分,先从偶像崇拜的对象、精神、趋势三个方面“变”中看时代的包容与开放,进而从一些根本价值观“不变”中肯定主流价值。
C.本文结构清晰,分析极有条理,无论是偶像崇拜对象的分类,还是偶像崇拜精神的辨析,都非常准确而经典,这样分类解说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30年来的偶像变迁。
D.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偶像崇拜表示质疑,认为当代青年会陷入盲目崇拜,而忘记了自己该有的坚守。

E.文章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评述没有变的价值观,如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最后一段说“变与不变,和谐共处”。请你结合全文,谈谈是怎样和谐共处的。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
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口,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篇写了炎黄二帝给自己带来的震撼。这种震撼源于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源于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博大的精神。
B.文中划线句运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前者描写的侧重点在于气度(外部神态等),而后者描写的侧重点在于性格(内心世界等)。
C.炎黄二帝的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炎黄二帝的目光能给我们以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起到了呼应开头、深化主旨的作用。
D.作者认为如果没有“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我们就会软弱,也会懈怠,人生将走投无路,因此对塑像要持顶礼膜拜的态度。

E.作者匠心独运,文章洋溢着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拟人和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
请分析中原儿女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
文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塑像与目光”,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这次我演什么角色?(节选)
[美国]库·冯尼格
哈里·纳什是一个五金行的小职员,也是业余剧团——北克劳弗尔德假面假发俱乐部的演员,成功扮演过很多角色,但他对自己的演技很不自信,每次导演邀请他时,他都会凄苦地问:“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他从不参加任何会议,因为要是手里不拿着剧本,他从来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他还没有结婚,他不同女孩子出去闲逛——就连要好的男朋友也没有。
海伦·肖是一家电话公司的女职员,长期摆着同一副笑脸。应酬查询电话费顾客的职业生活,把她训练成了电话公司的一架殷勤有礼的自动机器:她能享受到的作为一个人的乐趣,大概就是被某个电影明星惠顾的幻想。
哈里·纳什与海伦·肖都被邀请出演《欲望号街车》,哈里扮演剧中的丈夫,海伦扮演剧中的妻子。同台演出使她萌发了追求哈里的决心。一次演出结束后,哈里面对到台上来祝贺的观众又准备逃走,海伦把他留了下来,说有礼物送给他。
海伦拿着礼物走回来。礼物是一本小蓝书,带有一条当书签用的大红缎带。这是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里非常尴尬,除了“谢谢”两个字以外再也想不到要说什么。
“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海伦说。
“唔。”哈里说。
“你不想看看我喜欢的是哪一场吗?”她问道。
哈里无可奈何地把书翻到夹着红带子的一页。
海伦凑到他身边来,读了一行朱丽叶的台词。“‘告诉我,你怎么会到这儿来,为什么到这儿来?”’她读道,“‘花园的墙这么高,是不容易爬上来的;要是我家里的人瞧见你在这儿,他们一定不让你活命。”’她指着下面的一行。“现在看看罗密欧说什么。”她说。
“唔。”哈里说。
“你读读罗密欧的话。”海伦说。
哈里清了清喉咙。他不想读这个剧,但却不能不读。“‘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他用平常说话的语气读道。但是他的声调一下子变了。“‘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他朗读道,身子挺直起来,一下子年轻了八岁;他变得又英武又洒脱。“‘爱情的力量能做到的事,他都会冒险尝试,”’他大声念道,“‘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要是他们瞧见了你,”’海伦说,她带着他向舞台一边走去。
“‘唉!”’哈里说,“‘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柄刀剑还厉害。”’
在海伦的带领下,他俩走向舞台的下场门。“‘只要你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哈里说,“‘他们就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我怎么也不愿让他们瞧见你在这儿。”’海伦说。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后一句话。这两人从舞台上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演员们举办的茶话会两个人都没有参加。一个星期以后这两个人结婚了。
他们生活得好像蛮幸福,尽管有时候表现得有些古怪;这就要看这一时期他们一起朗读的是什么剧本了。
“上个星期,”她说,“我同奥瑟罗结了婚,浮士德使劲和我谈恋爱,后来我又被巴里斯诱拐走了。你说我是不是咱们这里最幸福的姑娘?”
我说我想是这样的。我还说城里大多数女性也都是这样的。
“她们本来也是有这样机会的。”她说。
“她们多数人受不了那种兴奋劲儿。”我说。我告诉她俱乐部又请我导演一个剧。我问她和哈里能不能参加演出。她笑容满面地说:“这次我演什么角色啊?”
对小说以“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为题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人物具有演员的身份,提示小说内容涉及的生活领域。
B.小说的标题是一个问句,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C.暗示了小说主人公把生活等同于演戏的行为。
D.形象地暗示小说主人公对戏剧表演的热爱。

小说为什么要详细描述送礼物、念台词的情节?
哈里和海伦一个星期以后结婚了,你认为他们的婚姻会幸福吗?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克·吐温的幽默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马克·吐温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他终结了新英格兰作家对美国文坛的统治,使美国文学真正摆脱了附庸地位。虽然他的财富不多,却无损他的幽默、机智与名气。当然,马克·吐温也说过:“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坚持30年。”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马克·吐温的笔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魅力,能驾驭巧妙的语言,把粗俗的市井生活变得意味隽永,耐人咀嚼。他在成名作《卡县名蛙》中展示了他透彻的洞察力,让人想到中国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卡县名蛙》是一篇赌徒轶事,作品中小斗狗和跳蛙分别与当年美国两大党头面人物同名:
唉,这个斯迈雷呀,他还养过拿耗子的狗、小公鸡、公猫,都是这一类的玩艺儿,不论你拿什么去找他赌,他都能跟你兵对兵,将对将,让你赌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逮着一只蛤蟆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足足有三个月,他什么事都不干,光呆在后院里头教那只蛤蟆蹦高。果不其然,他把蛤蟆训出来了。……斯迈雷说蛤蟆特爱学习,学什么会什么——这话我信。嘿,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那蛤蟆叫丹尼尔·韦伯斯特——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蛤蟆就噌地照直跳起来,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摊泥“扑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好像觉得自个儿比别的蛤蟆也强不到哪儿去。(《卡县名蛙》)
在《卡县名蛙》这样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吐温对人类性格的一种轻松乐观的职业兴趣。随着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心理从希望走向幻灭,以及个人生活的变化,马克吐温的作品变得沉重起来,笔触犀利无比:
看到一家服装店,一股热望涌上我的心头:甩掉这身破衣裳,给自己换一身体面的行头。我能买得起吗?不行;除了那一百万英镑,我在这世上一无所有。……我问他们手头有没有顾客试过的不合身的衣服。我问的伙计没搭理我,只是朝另一个点点头。我向他点头示意的伙计走过去,那一个也不说话,又朝第三个人点点头,我朝第三个走过去,他说:
“这就来。”
我等着。他忙完了手头的事,把我带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在一摞退货当中翻了一通,给我挑出一套最寒酸的来。我换上了这套衣服。这衣服不合身,毫无魅力可言,可它总是新的,而我正急着要衣服穿呢;没什么可挑剔的,我迟迟疑疑地说:
“要是你们能等两天再结账。就帮了我的忙了。现在我一点零钱都没带。”
那店员端出一副刻薄至极的嘴脸说:“哦,您没带零钱?说真的,我想您也没带。我以为像您这样的先生光会带大票子呢。”
……
我把那张钞票递给他,说:
“哦,那好;对不起了。”
他笑着接了过去,这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笑容,笑里有皱,笑里带褶,一圈儿一圈儿的,就像往水池子里面扔了一块砖头;可是,只瞟了一眼钞票,他的笑容就凝固了,脸色大变,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山麓那些平坎上看到的起起伏伏、像虫子爬似的凝固熔岩。(《百万英镑》)
马克·吐温的这部代表作《百万英镑》,描绘的是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小办事员出海游玩迷失方向,遇救后随船来到英国伦敦。他身无分文,两个富有的兄弟借给了他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内凭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能否活下去而打赌。在小说的结尾,小人物不仅活过了三十天,并且利用这张百万英镑发了一笔财,还获得了一位小姐的芳心。
马克·吐温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其中决不缺乏一个智者的同情心。对于《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中那对良心未泯的老者,《三万元遗产》中那对“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夫妻,我们笑过之后,感到的是悲悯,而不是鄙视。在读者看来,马克·吐温的美国味道很足,幽默、滑稽、诙谐,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点刺儿,因而男女老少都喜欢读。
然而在美国,马克·吐温似乎有两个。
马克·吐温是西部作家,他的创作素材都是在西部获得的。但美国当时的文化中心是在东部,西部作家的命运操在东部批评家手里。在东部批评家眼里,幽默家无异于滑稽演员,专长插科打诨,不能与当时的名家爱默生、朗费罗、霍尔姆斯等人并提。他们的文学趣味是斯文传统,斯文传统的绅士批评家怎么能赞成把流浪儿、黑奴当作主人公?行骗、宿怨、格斗怎能成为文学题材?赌咒、发誓、骂人话算什么文学语言?东部批评家可以欣赏马克·吐温的幽默才能,却不承认他有什么严肃的创作目的。
转机出现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重要作品出版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黑奴孩子吉姆和白人孩子哈克在逃往“自由洲”途中所遇到的种种“意外”,描绘了密西西比河沿岸的贫困和凄凉,严厉地谴责了种族压迫的罪恶行径,劝告和教育美国人民,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黑人。马克·吐温通过创作实践认识到幽默的作用,并且懂得怎样在理论上保卫自己。他指出“幽默家虽然轻松,却有一个严肃的目的”——“嘲弄虚伪,揭露伪装”,幽默家是“王公贵族、特权人物和一切骗人玩意儿的天敌,是人类权利、人类自由的天然朋友”。作为有影响的批评家,豪威尔斯指出,马克·吐温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幽默家,在于“笑话里含严肃的意味,这是他反复思考政治、社会可笑之处以后所采取的表达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完整地了解美国现实;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文章第一段中“爱与信仰”在文中是指什么?
结合文中引用的《卡县名蛙》部分文字,请用一个词指出《卡县名蛙》的主要写作风格。“马克·吐温的笔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魅力”,这种魅力在《卡县名蛙》这样的作品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理解“然而在美国,马克·吐温似乎有两个”这句话?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你认为此誉基于哪些理由?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
试以文中画波浪线段落为例,赏析马克·吐温作品中“幽默的作用”。(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