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与盖延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方以陇、蜀为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陇西虽平,而人饥   耳得之而为声
C.帝乃大发关东兵   今君乃亡赵走燕
D.是臣主之交信也   鹏之徙于南溟也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来歙“为人刚毅”和“能攻善守”的一组是
A.①遂发愤质责嚣            ②陷之,乘胜遂进
B.①欲前刺嚣,嚣起入        ②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
C.①乃倾仓廪,转运诸县      ②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
D.①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  ②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歙任太中大失时,隗嚣、公孙述各据陇、蜀,拥兵自立,光武帝深以为忧。来歙主动请缨游说隗嚣,经过反复努力,隗嚣终于派儿子到洛阳做人质,归顺东汉王朝。
B.来歙在隗嚣反叛后袭取略阳,并在这里坚守半年多,使隗嚣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由于攻守有功,光武帝给来歙特殊的奖赏,并让他监护诸将。
C.来歙与盖延攻打公孙述时被刺客刺伤,盖延痛哭不已,来歙叱责他说,正想委你以重任,可你却像小孩子一样哭个没完,你虽然有兵刃护身,难道我就不能下令杀了你吗!
D.来歙的一生,勇武壮烈,为人诚信,颇有远见,能攻善守,具有将帅之才,征战连年,出生入死,平定羌陇,削弱蜀国,对东汉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课外文段,完成后面题(21分,文中四个“口”是为考查而设)。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游,徒豪举耳,不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将将兵救魏。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是战国时魏安釐王同父异母弟,平原君是赵国国相,信陵君姐姐是平原君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向魏求救,但魏安釐王畏秦,信陵君盗取了魏王兵符,矫诏进军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事后信陵君遣将带魏兵返魏,而自己带着门客留在赵国。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公子乃夫人去 谢:道歉
B.徒豪举耳,不士也 求:寻求
C.乃为去 装:收拾行装
D.天下士复往公子 归:归附

文中“□”处依次应填入的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公子遂□②公子□使遍告诸侯③各□将将兵救魏④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

A.使 遣 率 将 B.使 率 遣将 C.将 使 遣 率 D.将 率 使 遣

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谢夫人去/今平原君以为羞
B.平原君游,徒豪举耳/宾客皆背魏
C.今秦攻魏,魏急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夷先王之宗庙
D.夫人告公子/而上将军印授公子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B.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C.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D.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信陵君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博的人中间,薛公藏身于酒馆里,就想见这两个人,可这两人不愿见他,他就亲自去找他俩。
B.平原君看到信陵君竟然跟身份低微的人交游,就认为信陵君不是贤良之人,他夫人把这看法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
C.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抗秦,信陵君怕魏王还恼恨自己,就告诫门客们说:“有敢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的,就处死。”门客们都不敢劝信陵君。
D.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大破秦军,将秦军赶进函谷关里不敢出来应战。这时,信陵君声威震动天下。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②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温峤,迁太子中庶子。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数陈规讽,又献《侍臣箴》,甚有弘益。时太子起西池楼观,颇为劳费,峤上疏以为朝廷草创,巨寇未灭,宜应俭以率下,务农重兵,太子纳焉。明帝即位,拜侍中,俄转中书令。峤有栋梁之任,帝亲而倚之。屡上疏,议奏,多纳之。
苏峻反,及京师倾覆,峤闻之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俄而庾亮来奔,宣太后诏,进峤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峤日:“今日之急,殄寇为先,未效勋庸而逆受荣宠,非所闻也,何以示天下乎!”固辞不受。时亮虽奔败,峤每推崇之,分兵给亮。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峤初从之,后用其部将毛宝说,复固请侃行,语在宝传。初,峤与庾亮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言于峤日:“征西将军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于是遣王愆期奉侃为盟主侃许之,遣督护袭登率兵诣峤。
侃率所统与峤、亮同赴京师,戎卒六万,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百里,直指石头,次子蔡洲。侃屯查浦,峤屯沙门浦。时峻军多马,南军杖舟楫,不敢轻与交锋。用将军李根计,据白石筑垒以自固,使庾亮守之。贼步骑万余来攻,不下而退,追斩二百余级。
后义军屡战失利,峤军食尽,陶侃怒日:“使君前云不忧无将士,惟得老仆为主耳。今数战皆北,良将安在?荆州接胡蜀二虏,仓廪当备不虞,若复无食,仆便欲西归,更思良算。但今岁计,殄贼不为晚也。”峤曰:“不然。自古成监,师克在和。光武之济昆阳,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敌众,仗义故也。峻、约小竖,为海内所患,今日之举,决在一战。峻勇而无谋,藉骄胜之努,自谓无前,今挑之战,可一鼓则擒也。奈何舍垂立之功,设进退之计!且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四海臣子,肝脑涂地,峤等与公并受国恩,是臻命之日。事若克济,则臣主同祚,如其不捷,身虽灰灭,不足以谢责于先帝。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侃无以对,遂留不去。
及贼灭,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
(选自《晋书-温峤郗鉴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为先殄:抵御 B.于蔡洲次:驻扎
C.今数战皆北:败逃 D.则臣主同祚:福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敢轻交锋谷鱼鳖不可胜食 B.宜应俭率下敢烦执事
C.钲鼓声震于百里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D.天子幽逼相如素贱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峤当仁不让。国库不足,太子却大兴土木,他直言劝谏宜节俭作表率;积极为政事出谋划策,建议多被采纳。
B.温峤高风亮节。太后宣诏晋升其官爵,他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并最终推选陶侃为盟主,共同讨伐叛军。
C.温峤虚心多谋。听从毛宝的建议说服陶侃同赴国难;与叛军对垒时,用自己的谋略巧妙化解己方军事上的弱势。
D.温峤善于辞令。他精确分析形势,抓住对方心理,成功劝说陶侃,保住讨伐联盟并最终完成平荡叛军的重任。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
(2)光武之济昆阳,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敌众,仗义故也。
(3)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荆公①次女适蔡卞。吴国夫人②吴氏骤贵,又爱此女,以天下乐晕锦为帐。未成礼,而华侈之声已闻于外。神宗一日问王荆公,云:“卿大儒之家,用锦帐嫁女?”荆公愕然无以对。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明日再对,惶惧谢罪而已。
(选自曾纡《南游纪旧》)
先公言: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遇少年风骨竦秀于相国寺。及下马去毛衫,乃王元泽③也。是时盛冬,因相与于一小院中拥火。询仁问荆公出处,曰:“舍人④何久召不赴?”答曰:“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雱不惟赴省试,盖大人先遣来京寻宅子尔。”询仁云:“舍人既来,谁不愿赁宅,何必预寻?”元泽答曰:“大人之意不然,须司马君实⑤相近者。每在家中云:‘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焉。’”
荆公知制诰,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藁秸为荐,就厅上寝于地。是时潘夙方荆南,遣人下书金陵。急足至,升厅,见一人席地坐,露颜瘦损,愕以为老兵也。呼院子令送书入宅,公遽取书,就铺上拆以读。急足怒:“舍人书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左右曰:“此即舍人也。”急足惶恐趋出,且曰:“好舍人,好舍人!”
陈秀公罢相,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其先茔在润州,而镇江即本镇也。每岁十月旦、寒食,诏许两往镇江展省。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今古一时之盛也。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舟楫衔尾,蔽江而下,街告,于舟中喝道不绝,人皆叹之。荆公闻其来,以二人肩鼠尾轿,迎于江上。秀公鼓旗舰舳正喝道,荆公忽于芦苇间驻车以俟。秀公令岸,大舟回旋久,乃能泊而相见。秀公大惭,其归也,令罢舟中喝道。
(选自王铚《默记》)
【注】①王荆公:王安石。②吴国夫人:王安石妻子。③王元泽:王雱,王安石之子,字元泽。④舍人:官名。⑤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因排行十二,又称司马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令儿曹有所观焉效:学习
B.方荆南知:主持
C.相于道 属:嘱托
D.秀公令岸就:靠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荆公次女适蔡卞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
B.诏许 大舟回旋久
C.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 须司马君实相近者
D.以天下乐晕锦为帐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夫人骤然成为大贵人家,又十分爱这个女儿,用乐晕锦给爱女作嫁妆,王安石并不知情,但受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
B.王安石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派儿子到京城租赁房子,要求选择与司马十二作邻居,想叫儿辈们观察其言行举止并向他学习。
C.王安石恪守孝道。他按照传统习惯,离职守孝,极为虔诚,用稻草麦秆当褥垫,铺在厅堂地上睡觉。被送信人误认为是老兵。
D.王安石简朴低调,去迎接秀公时,坐二人抬的鼠尾轿,令到来时又是擂鼓摇旗,又是派人高声喝道大讲排场的陈秀公极其惭愧。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
(2) 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
(3) 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今古一时之盛也。

阅读《五人墓碑记》中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激义而死焉者也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C.即除魏阉废祠之址葬之敛赀财送其行
D.盖蓼洲周公之被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C.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斯固百世之遇也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把五人之死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B.选文第二、三段记述了苏州老百姓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C.民心所向,正义所在,通过人民的各种表现,反衬阉党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
D.选文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五位义士慷慨就义时的形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翻译下列句子
(1).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材料二: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
2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
22.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