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
以下有关我国历史上采用计划和市场手段处理经济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采取的是计划经济模式 |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济体制照搬苏联 |
C.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 |
D.计划和市场都曾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
1962年,中共中央开始采取措施调整农村经济,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地方开始包产到户,农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 | B.农民获得土地经营的自主权 |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D.当时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发生了变化 |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大倒退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20世纪初期,我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
D.以张謇为代表的爱国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兴办实业 |
《实业之梦一张謇传》载:1876年,23岁的张謇曾先后婉拒两广总督张树声、直隶总督李鸿章礼聘入幕,有“南不拜张,北不拜李”的清誉。张謇“北不拜李”的主要原因是
A.其企业受到洋务企业的排挤 | B.其政治改良主张受到冷遇 |
C.由追求功名转向兴办实业 | D.认为洋务首领腐朽无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