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赫尔曾说:“斯大林对德国显然也是存在戒备之心,希特勒在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诺言,斯大林并不比德国更为信任。”由此推断,苏联当时签约的主要目的是
A.与德国建立牢固的联盟,防范英法等国的进攻 |
B.支援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斗争 |
C.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争取备战时间 |
D.推动德国去进攻英法等国 |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方法时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这种治史方法是
A.唯物史观 | B.文明史观 | C.全球史观 | D.现代化史观 |
日本人由于学习西方的需要用汉字翻译了不胜枚举的西方词汇,那么同样受着西方列强压迫、同样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的中国难道没有尝试过翻译过吗?为何中国人需要假用日本人所造的词汇呢?我们可以比较严译与日译,“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society” 日译“社会”,而严译 “群学”。该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大量使用日译西方词汇的重要原因是
A.日译西方词汇更接近西方词汇的原意 |
B.近代日本翻译了更多的西方词汇 |
C.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比中国先进 |
D.日译西方词汇更通俗易懂 |
1853年5月21日伦敦一家大茶叶公司的一段通信中写道:“上海的恐慌据报道达到了极点,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25%以上,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危机制约了中英贸易 |
B.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大举进攻上海 |
C.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社会动荡 |
D.英法美在上海展开租界争夺大战 |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 |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 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