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外出经商,准备回家过年,在公路上等汽车。但因当日刚刚下过大雪,路面结冰,极为难行。王某等候多时,未见汽车。半小时之后,王某拦了一辆个体出租车,但司机陈某以准备回家休息为由拒绝搭载。王某说明自己要赶火车回家,恳求陈某送其至火车站。陈某提出要加倍收费,并且因路滑难行,如有意外,概不负责。王某急于赶路,表示同意。车行5千米左右,因前方车辆行驶缓慢,陈某遂将车驶入人行道,准备超车,但因路面太滑,刹车失控,该车撞在路边电线杆上,致使王某头部撞伤(王某因此花去医疗费5 000元)。王某要求司机陈某赔偿。陈某提出,他事先与王某约定,对此事故一概不负责任,相反,王某应当对出租车的车身损坏负责。
请问:陈某是否应对乘客王某的人身伤害承担赔偿责任?王某应对出租车的车身损坏承担责任吗?
据《人民日报》报道,云南省开展了“不良标语”整治行动,大量含有强制性、威迫性内容的宣传标语被清除。诸如“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 “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等等。标语虽小,影响不小,它伤害了干部群众的感情,也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而好的标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达到宣传政策、规范行为的效果。
(1)不同的“标语”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这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党在总结过去扶贫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确立了“扶贫先扶志”的扶贫工作方针。
请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扶贫先扶志”?
在IT行业有个“摩尔定律”,每18个月主频速度就要翻一番。因此,在业内就流行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浙江省杭州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杭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1999年,该市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该市十分注重抓精神文明建设,他们围绕“四优四感”(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化管理和安全感、亲切感、舒适感、文明感)的目标,以“塑造天堂新形象”为总载体,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几年来,该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获得了八项全国性荣誉。
(1)杭州市的做法蕴涵着辩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2)上述哲学道理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