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了关于近代中国铁路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为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筑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在铁路兴建之初遇到了什么情况?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后到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修建出现了什么新特点?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⑶据材料三,归纳近代铁路的修建对推动近代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思体恤。”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是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那些严重后果?
(3)80多年后,英国人是怎样来回应乾隆皇帝的后人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欧共体的两大支柱是什么,指出其政策内容,评价其作用。
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清朝统治使中国丧失了250年,而关键与西方的时间落差恰恰是康雍乾三代的134年,康乾盛世的提法是错误的。”
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