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我的四季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即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消耗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尽全身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每天,我望着掩盖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他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出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的全身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多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为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6.作者分别将春天、夏天、秋天比喻成什么?
7.在文章的第7、8自然段,作者流露出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来回答。
8.在人生的冬天,作者所要做的是什么?请你根据前面的内容进行推测。
9.本文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采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真见鬼!尽管他一遍遍地自我安慰,可缠绕在他心头的惆怅,仍像严产实实地包裹着天都峰顶的那团云雾一样,推不走,排不开。
他是来游玩的,却失落了兴致,那惟妙惟肖的巧石、苍郁虬髯的青松、清澈透明的流泉,在他的眼里,似乎只是一片空白。
早晨从北海下山,面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他手舞足蹈,如醉如痴,每一个景点,他都细细品味,流连忘返,以至同行的伙件们再也经不住他那磨蹭劲,先下山了,相约在玉屏楼等他。
可现在,唉……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为自己而悲哀:堂堂五尺之躯,竟然被一件小事搅得心绪不宁,而且无法自拔。
确实是小事一桩——光明顶上,他花了一元钱从一位老太婆手里买了一袋云雾茶,可没到莲花峰,就知道吃亏了,那里也卖这样的云雾茶,只要8角钱。
“真没出息"他在心里又一次骂自己。现在几角钱算得了什么?加个夜班,少吃几根冰棒,或者——虽然他企图从愁云悲雾中解脱出来,可是不行,头昏沉沉的,一切思维都没了头绪,步履也越来越沉重了。
好不容易走到玉屏楼,他懒懒地坐在一棵松村下。对面有个地摊,不看倒也罢,一看心里更窝火:那里也在卖茶叶,和自己买的一模一样,可价格只有5角。
他又叹了口气,闭上了双目。
“你怎么才来?”不知什么时候,几个伙伴站在他面前。
他没有回答,下意识地摸着那袋茶叶。
“哟,他也买了云雾茶?”一个伙件问。
他点点头,小声地说:“刚刚……在这里买的。”说完他感到脸上有些发烧。
“那你可没吃亏,瞧,我们每人4袋,都是在光明顶买的,一袋要贵5角钱呢。”
“其的?”他眼晴里突然迸射出一道光亮,一阵莫名的欢悦使他猛地站了起来。怪呀,眼前的一切又显现出迷人的魅力,每一座山峰,每一棵青松,都像一幅绝妙的图画,在他的眼前跃动起来。
失去的兴致又在身上复归了,狂喜竞使他的心怦怦乱跳起来。
再看天都峰,峻峭宏伟,直插霄汉,看着,看着,他感到奇怪了:咦,那团云雾呢?第二段中“似乎只是一片空白”句“似乎”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不要超过30字)
答:□□□□□□□□□□□□□□□□□□□□□□□□□□□□□□纵观全文,题目“那团云雾”有多层含义,请简要分条列出(总数尽量不要超过30字)
①□□□□□□□□□□□□
②□□□□□□□□□□□□
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未与邮包结缘之前,我就读过那山。那山的高度是跑乡邮的父亲丈量给我的,数据是父亲那大脚底的层层厚茧;那山的风采是跑乡邮的父亲描绘给我的,秀色是父亲口中的滔滔不绝……
我是在仰视中阅读那山的。跑乡邮的父亲说,这种方式注定你永远读不透那山。于是我默然接过父亲递来的邮包,在父亲苍老的伫望目送中攀援那山,在父亲无言的祝愿中展读那山……
如今,我能背起邮包对那山进行俯读。我用坦然和自信诵读那山的所有内涵,我用淡泊和平静感受那山的所有博大。而跑了一辈子乡邮路的父亲却笑着对我说,是你先读懂了自己,然后你才读懂了大山。短文多处用到了“读”和与之有关的词语,如“阅读”“展读”“俯读”“诵读”等,请结合语境,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
①我是在仰视中阅读那山的
②在父亲无言的祝愿中展读那山
③我能背起邮包对那山进行俯读
④我用坦然和自信诵读那山的所有内涵
⑤是你先读懂了自己,然后你才读懂了那山细读全文,体会一下文中的“山”比喻什么,那“山的高度”“数据”“山的风采”“秀色”又是代指什么呢?
1山:
2山的高度、数据:
3山的风采、秀色:第二段中“这种方式”是指即
“我用坦然和自信诵读那山的所有内涵”一句中“内涵”的含义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含标点不超过15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众所周知,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了蛋白体,生命是蛋白体存在的方式。
蛋白体是一种构造非常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由不同的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有二十多种,而每种氨基酸又是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的。
就拿与人胰岛素极为相似的牛胰岛素来说吧,它的分子是由两条分子链组成的,一条叫A链,一条叫B链。A链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B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且每种氨基酸都是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的。就像用线穿珠子一样,把五光十色的珠子严格按次序逐个穿进,如先穿一粒红的,再穿两粒黄的,然后穿一粒白的、四粒黑的、两粒红的、一粒绿的……而且在合成牛胰岛素时,每加上一粒“珠子”——氨基酸,常常要经过好几步化学反应,总共要经过近200步合成,错一步都不行。A、B两条链之间,是由两条硫原子连在一起,A链中还有自己的一对硫原子。一个牛胰岛素分子里,共有777个原子。
尽管它的结构如此复杂、严密,但它是从无机物的运动中产生的。早在1965年,我国就用人工方法率先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有力地证明了生命是从无机物中产生的,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氨基酸、蛋白体是无机物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尽管它是出于偶然的组合,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特征。因而在漫长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这种条件和组合的概率又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说,从无机物到氨基酸、蛋白体的形成直至进化为人,是客观物质运动和漫长演化的必然产物。对于“蛋白质”这一概念的述说,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蛋白质是组成以生命方式存在的蛋白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
B.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活质的最主要部分,是生命的基础。 |
C.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相当复杂。 |
D.蛋白质是由许多不同的排列严格有序的氨基酸组成的。 |
下列关于“牛胰岛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牛胰岛素的结构是相当复杂而严密的,因为它是从无机物的运中产生的。
B、牛胰岛素的分子是由严格按照次序排列的氨基酸组成的,并且这些氨基酸的排列也是按照严格的次序进行的。
C、牛胰岛素的A、B两条分子链上,共有51个五光十色的氨基酸。
D、在牛胰岛素合成过程中,每加上一个氨基酸,往往要经过好几步化学反应,总共要经过200步准确无误的化学反应,才能完成合成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接受者应该透过作品的表层而抵达作品的深层,这种文学解读的方法和模式,在朱熹之前,就已经有理论家提出过。如北宋的诗论家苏轼就提出著名的“深观其义”说:“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义焉。”苏轼所说的“不可以言语求而得”,是说读者在接受和解读诗歌作品的时候,不应该简单的从诗句及其字面意义去探寻诗的本意,因为这样是谈不上对诗意的真正理解的。苏轼所说的“以言语求”,其实就是朱熹所说的“随文解义”,即仅仅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字面意义,对这种解读方法,他们都是反对的。而苏轼所说的“深观其义”与朱熹所说的“晓得意思好处”也是同一个意思,即要求读者透过作品的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把捉作品的深层意蕴。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接受者怎样才能“深观其义”,苏轼并未作进一步的理论说明,这个问题在朱熹手里才最后得以解决,这就是朱熹提出的“涵泳”的文学解读方法与途径。结合文段试解释第一句话中“表层”与“深层”的含义(回答均不超过10个字)
表层:□□□□□□□□□□;
深层:□□□□□□□□□□。试根据文意,推测“把捉”一词的含义。
答:。根据全段解说,准确概述“涵泳”一词的含义(回答不超过25字):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诗的会心(节选)李书磊
同许多阅读古诗的同好们一样——我觉得在当代如此摩登的生活中还阅读古诗的人可从单独地被划为一个族类——我少年时代最喜欢我的同性李白,而立之年以后则最喜欢我的同乡杜甫。也许等进入老年,真正饱经过杜甫式的坎坷后还会回归李白,还是需要李白式的豪情来一扫颓败,但至少现在初履人生艰辛的时候竟是如此耽溺于杜甫。杜甫的诗,在当代最著名的自然是描写人民苦难的“三吏三别”,而最打动我的却是他的几首七律《登高》《登楼》与《秋兴》。八首秋兴悲世悯人,一篇登楼祝今怜古,都是一种对人世,对江南爱之如伤的大情怀。而我认为杜甫最好的诗是他自慨身世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悲秋”却是“万里”,虽“多病”怎奈“百年”!在□K1的感伤之中忽有□K2的无限的蓬勃,真是□M1。艰难苦恨的老迈之人竟会有这样的豪迈,大概也只有艰难苦恨的老迈之人竟会有这样的□M2豪迈,每诵此诗都使我有惊心动魄之感,有时我觉得七律这种东西就是为杜甫准备的。七律句子的绵长以及只有这种绵长才会带来的真正的铿锵,它的整齐严肃以及与这种整齐严肃并生的□M3,都最能表达杜甫丰富而多情的英雄心。如果诗史上没有杜甫,七律这种形式会多么地枯瘠而单薄乃至于轻薄啊,一个人就会使一种形式伟大起来。我读金圣叹的《杜诗解》发现他竟不收《登高》,使我对这位才子从此不再佩服了。
当然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使我倾倒的地方。“□甲”之中这温和的自潮,“□乙”之中这温柔的宁静,“□丙”之中这随手的却又是天工般妥帖的词藻雕饰,都使我感到一种入心的愉悦。
除了那首实在是好的《赠卫八处士》,我一直不太喜欢杜甫的五言古诗,尤其是那两首大家都称赞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先县咏怀五百字》与《北征》。不过,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要抽空经常翻翻,说不定哪天就会改变主意。一次我闲读《北征》,几句闲笔跳入我的眼中,是写山景的:“□丁”。杜甫的北征之途本是万方多难,有家园堪忧,见生民涂炭,本来无心看景,而山景却蓦然袭来。山果确实是琐细,确实是深红如丹、纯黑如漆,杜甫无意的一瞥也真是传神的很。这几句恍惚中写下但又逼真入微的景语,竟使这首诗生出意外的□M4,让我们体味到了苦难中的生趣,体味到了在无限愁苦的人生中忽被无情的美景所恼的无奈心情,体味到了自然生物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对我们沉痛心情的嘲弄与抚慰,也体味到了诗的□M5。结合语境,请在□K1、□K2处填上恰切的诗句。
答:□K1:
□K2: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只填序号)
A.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
B.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D.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E、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F、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霈,甘苦齐结实。
G、诗史孤忠在,文星万古存。只应忆李白,到海去相寻。
H、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I、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答:甲乙丙丁文中“有时我觉得七律这种东西就是为杜甫准备的”一句与下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找出来,抄在下面横线上。
答:文中划线的“不过,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要抽空经党翻翻,说不定那天就会改变主意。”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