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窗外的春光
庐 隐
几天不曾见太阳的影子,沉闷包围了她的心。今早从梦中醒来,睁开眼,一线耀眼的阳光已映射在红色的壁上,她连忙披衣起来,走到窗前,把洒着花影的素幔拉开。前几天种的素心兰,已经开了几朵,淡绿色的瓣儿,衬了一颗朱红色的花心,风致真特别,即所谓“冰洁花丛艳小莲,红心一缕更嫣然”了。同时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喷鼻醒脑,平板的周遭,立刻涌起波动,春神的薄翼,似乎已扇动了全世界凝滞的灵魂。
说不出是喜悦,还是惆怅,但是一颗心灵涨得满满的,她深切地意识到,窗外已充满了春光。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影,从那深埋的心底复活了:一个仅仅十来岁的孩子,为了脾气的古怪,不被家人们的了解,于是把她送到一所囚牢似的教会学校去寄宿。那学校的校长是美国人,──一个五十岁的老处女,对于孩子们管得异常严厉,整月整年不许孩子走出那所筑建庄严的楼房外去。四围的环境又是异样的枯燥,院子是一片沙土地,没有树也没有花,所以也永远听不见鸟儿的歌曲。
春风有时也许可怜孩子们的寂寞吧!在那洒过春雨的土地上,吹出一些青草来──有一种名叫“辣辣棍棍”的,那草根有些甜辣的味儿,孩子们常常伏在地上,寻找这种草根,放在口里细细的嚼咀。这可算是春给她们特别的恩惠了!
那个孤零的孩子,处在这种阴森冷漠的环境里,更是倔强,没有朋友,在她那小小的心灵中,虽然还不曾认识什么是世界;也不会给这个世界一个估价,不过她总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是有些乏味;她追求另一个世界。在一个春风吹得最起劲的时候,她的心也燃烧着更热烈的希冀。但是这所囚牢似的学校,那一对黑漆的大门仍然严严的关着,就连从门缝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只是一个梦想。于是在下课后,她独自跑到地窖里去,那是一个更森严可怕的地方,四围是石板作的墙,房顶也是冷冰冰的大石板,走进去便有一股冷气袭上来,可是在她的心里.总觉得比那死气沉沉的校舍,多少有些神秘性吧。最能引诱她的当然还是那几扇矮小的窗子,因为窗子外就是一座花园。这一天她忽然看见窗前一丛蝴蝶兰和金钟罩,已经盛开了,这算给了她一个大诱惑,自从发现了这窗外的春光后,在她生命上,也开了一朵光明的花,她每天一只猫儿般,只要有工夫,便蜷伏在那地窖的窗子上,默然的幻想着窗外神秘的世界。
她没有哲学家那种富有根据的想象,也没有科学家那种理智的头脑,她小小的心,只是被一种天所赋与的热情紧咬着。她觉得自己所坐着的这个地窖,就是所谓人间吧──一切都是冷硬淡漠,而那窗子外的世界却不一样了。那里一切都是美丽的,和谐的,自由的吧!她欣羡着那外面的神秘世界,于是那小小的灵魂,每每跟着春风,一同飞翔了。她觉得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在那盛开着美丽的花丛中翱翔着,有时她觉得自己是一只小鸟,直扑天空,伏在柔软的白云间甜睡着。她整日支着颐不动不响地尽量陶醉,直到夕阳逃到山背后,大地垂下黑幕时,她才怏怏地离开那灵魂的休憩地,回到陌生的校舍里去。
她每日每日照例地到地窖里来,──一直过完了整个的春天。忽然她看见蝴蝶兰残了,金钟罩也倒了头,只剩下一丛深碧的叶子,苍茂的在薰风里撼动着,那时她竟莫明其妙地流下眼泪来。这孩子真古怪得可以,十来岁的孩子前途正远大着呢,这春老花残,绿肥红瘦,怎能惹起她那么深切的悲感呢?但是孩子从小就是这样古怪,因此她被家人所摒弃,同时也被社会所摒弃。在她的童年里,便只能在梦境里寻求安慰和快乐,一直到她否认现实世界的一切,她终成了一个疏狂孤介的人。在她三十年的岁月里,只有这些片段的梦境,维系着她的生命。
阳光渐渐的已移到那素心兰上,这目前的窗外春光,撩拨起她童年的眷恋,她深深地叹息了:“唉,多缺陷的现实的世界呵!在这春神努力创造美丽的刹那间,你也想遮饰起你的丑恶吗?人类假使连这些梦影般的安慰也没有,我真不知道人们怎能延续他们的生命哟!”
但愿这窗外的春光,永驻人间吧!她这样虔诚地默祝着,素心兰像是解意般地向她点着头。
(选自《人间世》杂志1934年第l期,有删改)
17.在作者看来,二十年前的一段“教会学校”的“寄宿”生活,感受到的多是“窗外的春光”。结合文意,简要归纳“窗内没有春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答:
18.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孩子们常常伏在地上,寻找这种草根,放在口里细细地嚼咀。”请稍加分析,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
19.第五段写到小女孩“灵魂的休憩地”。文中“灵魂的休憩地”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它能成为小女孩“灵魂的休憩地”?(4分)
答:
20.根据文意,说说“窗外的春光”的多层含意。(6分)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范艾伦辐射带
闪电发生的时候,道道弧光如同从云端抽打地面的鞭子,可是这鞭子不仅抽击着地面,而且还抽打着地球的外层空间。
美国国家航天局的詹姆士·格林博士的研究就表明,雷暴中的无线电波有些散逸到了外太空,从而为在地球外层范艾伦辐射带运行的人造卫星清理出了一条安全地带。
地球上的范艾伦辐射带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范·艾伦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1号.3号和4号的观测而发现的。辐射带分为两层,形状有点像砸开成两半的核桃壳。离地球较近的辐射带称为内辐射带,较远的称为外辐射带,也分别称为内.外范艾伦辐射带。辐射带从四面把地球包围了起来,而在两极处留下了空隙。
范艾伦辐射带是由地球磁场俘获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地球磁场中不可见的磁力线从南极区域延伸出来,进入太空,再回到北极区域。由于辐射带中的粒子都带有电荷,它们会受到磁力的作用,沿着磁力线盘旋前进,并且在行星磁场最聚集的两极之间不断反弹。这个辐射带内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辐射内层距地面约7000公里,外层距地面约为13000公里。两层中的缝隙为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人造卫星可以在此区域内安全运行,人称范艾伦带缝。但是有时,太阳风暴也会暂时把这条缝弥合起来,这时人造卫星的工作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自从发现了范艾伦辐射带之后,科学家们一直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在辐射带中间会出现一个安全地带?
过去主要的理论认为,由于辐射带中的湍流产生的来自太空的射电波,将这一区域清理出来,形成了范艾伦带缝。另一种理论则认为,由闪电产生的射电波才起到了清理安全地带的作用。格林的研究为后一种理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格林认为,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会使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弯曲,使得这些射电波沿着地球磁力线流向地球两极的上空之中。在那里,射电波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带走一小部分能量,并改变这些带电粒子的方向,使它们逐渐回落到地面,不再反弹回外层空间。可以说,闪电产生的射电波就像地球外围的电扫帚一样,把高能粒子一扫而光,从而形成一个范艾伦带缝。
这个研究对航天飞行很重要,目前太空中飞行的人造卫星超过600颗,每个都价值不菲。如果没有闪电清理出来的安全地带,人们还真的很难决定把这些宝贝疙瘩放在什么地方。
(选自2005年第5期《科学之谜》,有删改)
下列对“范艾伦辐射带”这一概念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艾伦辐射带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一位科学家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l号.3号和4号的观测而发现的。
B.范艾伦辐射带分为内外两层,内层距地面约7000公里,外层距地面约13000公里。
C.地球磁场俘获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了范艾伦辐射带,这些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
D.范艾伦辐射带内外两层中的缝隙地带是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一般情况下,人造卫星可在此区域内安全运行。

下列不属于格林研究的理论的一项是(   )

A.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使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弯曲,这些射电波会沿着地球磁力线流向地球两极的上空。
B.在地球两极的上空,射电波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带走一小部分能量,并使这些带电粒子的方向发生改变,使它们逐渐回落到地面。
C.闪电产生的射电波就像地球外围的电扫帚一样,把高能粒子一扫而光,从而清理出一条安全地带。
D.目前在太空飞行的人造卫星有600多颗,它们都能在闪电清理出来的安全地带安全飞行。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磁场中不可见的磁力线是形成范艾伦带缝的条件之一。
B.如果没有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的作用。那么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可能是笔直的。
C.没有对范艾伦带缝的发现,目前在太空中飞行的600颗人造卫星就不可能研制成功。
D.科学家对范艾伦带缝的研究,推动了人类航天飞行事业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粮食!石油!生物燃料?
近年来,油价飙升,粮价暴涨,闹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一个粮食,一个石油,都是大事,谁也得罪不起。游移于二者之间的生物燃料,是福是祸,莫衷一是。当前,媒体对生物燃料的负面报道很多,罪名有“与人争粮”“人道危机”“粮食危机的元凶”“破坏生态”
等等,好像面目狰狞的魔鬼。凡事都有它的多面性和相互关联性。面对复杂的现实,更需要人们的冷静与客观。
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发出警讯后,石油进口国就开始寻思“替代”了。巴西和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甘蔗和玉米生产乙醇替代石油。20世纪80年代,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市对9种燃料车进行了十多年的替代化石燃料试验,最后选择了沼气和乙醇两种生物燃料。美国年消费石油9.5亿吨.净进口5.4亿吨,石油对美国经济和外交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三四十年寻觅才找到能使美国绝处逢生的生物燃料,故不惜顶住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倾其20%以至40%(2015年)的玉米及技术突破后的非食物性原料,替代30%(2030年)甚至50%(2050年)的石油运输燃料。为减少与粮食供应的冲突,2006年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要求6年内(到2012年)使纤维素乙醇的商业化生产成为现实,并以1.6亿美元建3个纤维素乙醇示范厂和投入21亿美元用于新技术开发,全面部署了由玉米乙醇向非粮二代生物燃料的战略过渡。预计到2020年前后,全球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2亿吨,约相当于现在世界石油生产量的5%。
过去,人们也曾进行过煤变油、煤转化为甲醇和二甲醚等替代石油的试验。中国神华集团2007年已经在内蒙古等地进行了煤变油的试生产,据该集团网站称,转化成1吨燃油需要消耗4吨煤炭和用水1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原油精炼的7—10倍。而按能量投入产出比,得到1份能量的甲醇燃油,需要投入4—6份能量的煤,生产1吨煤基甲醇要排放8.25吨二氧化碳,还有腐蚀"-机械、储存困难、影响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尚难解决,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都只适合于转化为物理态的电能和热能,唯有生物质能才是经植物光舍转化成的化学态能量,最适合转化为液态燃料。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非粮原料资源非常丰富,生物质原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其中一类是现在就可供使用的薯类、甜高粱、甘蔗、木本油料、畜禽粪便及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有机废水废渣废糖蜜;另一类是尚待技术突破后方能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和能源植物的纤维素原料。此两类原料的年产3量燃料乙醇潜力分别为1.52亿吨和2.80亿吨,二者可替代石油2.7亿吨,是现进口量的1.5倍。1公顷甜高粱或薯类一般可转化燃料乙醇3—5吨,高者可迭10吨。而我国耕地中有非粮低产田5024万公顷可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此外,还有734万公顷的宜垦后备土地。
(节录自2008年6月8日《科技日报》,作者:石元春)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质原料资源”的一项是

A.玉米、甘蔗 B.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
C.沼气、乙醇 D.薯类、甜高粱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负面报道把生物燃料描述成面目狰狞的魔鬼,给它加上“与人争粮”“粮食危机的元凶”等罪名,其实都是毫无事实依据的凭空指责。
B.为解决严重的石油危机,美国不仅作出了用生物燃料来部分替代石油的具体及远景规划,而且投入了巨额资金,以谋求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C.以煤为原料来生产石油的替代产品,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唯有中国取得了进展,并进行了煤变油的生产。
D.我国的生物燃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使我国的非粮作物种植规模走在了世界前列。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用生物燃料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改变,还需要巨大的经济和政策支持。
B.中国拥有足量的种植非粮作物的适耕宜垦土地,不可能出现“生物燃料’’与人争粮争地的局面。
C.美国政府在发展生物燃料问题上立场坚定,他们的计划如能付诸实施,用生物燃料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将指日可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军方工程师着手研究昆虫飞行器,希望将来借助它不必冒生命危险就能侦察敌情和执行更危险的任务。
这项研究在位于俄亥俄州代顿市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实施,实际以寻求“微缩版”无人驾驶飞机为目的。美联社21日报道,研制工作现处于设计阶段。这种新一代无人驾驶飞机名为“微型飞行器”,黄蜂大小,能在不受察觉的情况下飞入建筑物内拍照、录音甚至袭击武装人员和恐怖分子。军方说,它因能更精确识别和攻击敌人,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平民伤亡。
战场上一旦搜集敌方可靠情报遇到困难,昆虫飞行器将大显身手。
智囊集团列克星敦研究所防务分析师洛伦·汤普森说:“如果我们能进入他们(敌方)所活动的建筑内部或房间内,就可得到击败对方所需的情报。”
“我们是这样设想的:派出一大群这样的飞行器,”协助主持这项研究的格雷格·帕克说,“如果我们知道某一栋建筑内可能有坏人,那我们如何确定?我们认为这(项研究)将能提供答案。”
帕克和他的同事打算先于2015年成型鸟状飞行器,再到2030年推出昆虫飞行器模型。
按照他的设想,鸟状飞行器能飞入市内,“栖息”在房檐或电线上侦察敌情。它的翅膀虽能拍打,却只是伪装,飞行需借助一套独立的推进系统。
“我们认为,拍打翅膀更不会引人注意,”帕克说,“他们以为那是只鸟。”
但他介绍,后续昆虫飞行器可能需要拍打翅膀才能飞行。工程师希望它的翼展为2.54厘米,机翼可能由弹性材料制成,配备的传感器能帮它避免撞到建筑或其他物体。不过,一旦撞上,微型飞行器应能经受撞击。
“如果你看看昆虫,它们能撞到墙后弹回继续飞,”帕克说,“你不能让大飞机做到那样,但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让小飞机无法做到。”
空军一段解说视频显示,昆虫飞行器可能会在袭击中携带化学制品或炸药。
研制出的样机将在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新建的微型飞行器综合应用研究所接受飞行试验。
虽然研究人员的设想引人入胜,但一些专家认定,研制难度不小。
位于首都华盛顿的安全政策研究机构防务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菲利普·科伊尔说,这项研究一大难题在于如何让飞行器承受照相机和窃听器的重量。
“如果你造出的飞行器小得像黄蜂,还要它承载一台摄影机和其他一些东西,它可能飞都飞不起来,”科伊尔说。
不过,另一些专家对这项技术表示乐观。
“这种技术确实是未来浪潮,”汤普森说,“越来越多的军事研究着眼于探究小型、精确的对象,高度集中于(执行)特定任务或活动上。”
(摘自新华网2008年11月24日科技频道)
下列对“昆虫飞行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昆虫飞行器有黄蜂大小,是一种仿生武器,能像黄蜂那样精确地感知周围物体,飞行时不被碰撞。
B.昆虫飞行器可以用来侦察敌情、袭击恐怖分子,借助它可减少或避免平民伤亡。
C.昆虫飞行器的翅膀长2.54厘米,它需要拍打翅膀才能飞行。
D.帕克和他的同事研制出了样机,这种样机将在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新建的微型飞行器综合应用研究所接受飞行试验。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帕克计划,将于2015年以前成型鸟状飞行器,再到2030年推出昆虫飞行器模型。
B.帕克设计的鸟状飞行器,翅膀只是伪装,飞行需借助一套独立的推进系统。
C.昆虫飞行器可能会在袭击中携带化学制品或炸药。
D.另有专家认为,研制小得像黄蜂一样的飞行器,还要承载照相机和窃听器是不可能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帕克设想的昆虫飞行器能精确识别和攻击敌人,所以,它若成功研制和使用,将是清剿恐怖分子的利器。
B.昆虫飞行器需要电子制动才能飞行并完成给定任务。
C.这种飞行器适宜近距离的、特定对象的侦察,而对远程打击、远距离作战并不适用。
D.这种飞行器用于间谍活动,将使人防不胜防,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人研制昆虫飞行器,也会有人研制反制它的武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隽逸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它起源于唐,经历宋,成熟于元,而最终在明代达到鼎盛。青花瓷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销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明代主要的外销瓷。
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受国家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随着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青花瓷的外销也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轨迹。早期从1368 年至1433 年,以官营为主。明初对外政策是开放的,因而有了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规模庞大的远航,极大地提高了明代中国的国际影响,明朝廷的官方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花瓷迎来了第一个外销高潮。中期从1433 年至1554 年,官私并举。这一时期随着对外政策的渐趋保守,官方贸易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时期虽朝廷仍沿续明初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贸易,但民间走私贸易却日益兴盛,成为当时青花瓷外销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巨大的海外需求和巨额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走私集团武装走私的形式。西方在此时也开始介入青花瓷的外销。晚期从1554 年直至明亡,以私营为主、中西竞争。明末,面对民间走私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西方商业势力的介入,明王朝不得不调整保守的对外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明朝廷废除了海禁政策,承认私人对外贸易的合法化,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由此青花瓷的外销在中外商人的竞争与合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而以葡萄牙、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商业势力,以强大的武装为后盾,凭借雄厚的资本、广阔的市场与仍旧束缚于传统贸易中的中国商人展开了竞争,并逐渐占据了青花瓷外销的主导地位,从而促成了青花瓷在明代的第二个外销高潮的形成。明末,青花瓷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明代青花瓷远销世界各地,无论对明代中国还是输入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青花瓷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贸易商品的概念,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如青花瓷在传入欧洲初期,因为数量少,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藏。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多,青花瓷才被抹去了神秘色彩。青花瓷大量传入欧洲正值文艺复兴后期,它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更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的风潮,并直接影响了罗可可风格的形成。这种艺术风格在吸收青花瓷艺术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潮流,席卷欧洲。当时,谈论中国文化成了欧洲最时尚的话题。明代青花瓷大量输入的同时,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也使欧洲各国面临着金库空竭的窘境。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在本地生产瓷器来解决财政危机。于是,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了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摘编自刘洋《明代青花瓷的外销》)
下列对于“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的外销与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销高潮全都出现在对外政策开放的时期。
B.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经历了从官方贸易为主,到官私并举,再到私营为主、中西竞争的过程。
C.外销青花瓷是明王朝提升自身国际影响的重要举措。
D.明代青花瓷大量销往欧洲,不仅使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同时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的热潮。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自其诞生就与外销有着密切的联系。外销青花瓷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也促进了青花瓷制造业的发展。
B.明代青花瓷大量进入欧洲,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得到了欧洲人的青睐,并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C.明末,中国商人在与西方商业势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退出青花瓷外销领域。
D.明代的外销瓷是青花瓷,青花瓷的外销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一种贸易活动,更在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走私集团的武装走私愈演愈烈,直接威胁明王朝的统治,为巩固政权,明王朝被迫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地位并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
B.明代青花瓷进入欧洲的初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藏,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青花瓷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影响了正处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转型。
D.因为外销青花瓷利润丰厚,所以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物质产业展现能源生机石元春
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生物质燃料已不能满足大量和集中供能的需要,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支撑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但好景不长,经过一二百年的强度开采与消费,这些非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渐趋枯竭,其对环境的沉重压力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
  当人们将目光聚集到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生物质能源重新受到关注,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烁烁闪光的亮点——当然不再是简单地燃烧,而是基于现代技术的高效利用。现代的或狭义的生物质产业概念,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他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的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
生物质能源如此受重视,与它的多功能和对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有关。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提供能量,但不能形成物质性生产,不能像煤炭和石油那样形成庞大的化工产业,生产出上千种产品;而生物质既是可再生能源,又能生产出化工产品,且其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与环境友好,又胜化石能源一筹。再则,它以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为原料,使之无害化和资源化,将植物蓄存的光能与物质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堪称循环经济之典范。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工业化、中小城镇建设、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
我国每年有7亿多吨作物秸秆(相当于3.5亿吨标煤)没有很好利用,其中2亿吨被就地焚烧,污染大气;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农田因覆盖石油基塑料地膜而导致土壤肥力衰退;此外,尚有1亿多公顷(稍少于现耕地面积)不宜垦为农田,但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这些农林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对生物质产业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刚刚起步,但势头很好。根据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特点和技术潜在优势,可以将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以及沼气发电和固化成型燃烧作为主产品。如果能利用全国每年50%的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开发5%(约550万公顷)的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那么其生产能力可相当于5000万吨石油的年生产能力,可见生物质产业的潜力之大。
下列关于“生物质能源”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质能源是在非再生化石能源已经不能应用于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下重新受到重视的。
B.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又能形成物质性生产的能源。
C.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在其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不会像化石能源那样污染环境。
D.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原料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等,其生产能变废为宝。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生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生物质产业虽然刚起步,但发展态势良好,我国能源紧张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缓解。
B.当前受到重视的生物质能源与传统的生物质燃料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高效利用,后者只是简单地燃烧。
C.对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或能源植物进行工业性加工转化,实际上就是将植物蓄存的光能与物质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
D.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以及沼气发电和固化成型燃烧可以成为我国生物质产业的主要产品,是由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特点和技术潜在优势决定的。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对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的力度势必不断加大,困扰人类的环境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B.生物质产业对边际性土地的开发,必将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农业发展开启广阔的前景。
C.只要有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建成投产,就能满足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对能源的需求。
D.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富余劳动力,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生物质产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