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⑴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
⑵作者通过“秋水”、“平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
⑶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与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都写到了古战场,两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①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②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晋郭象注:“丽谯,高楼也。”小单于,唐曲调名。此处借指角声。李益《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阙主要写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
(2)词的最后两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 桂 令 • 微 雪
无 名 氏
朔风寒吹下银沙,蠹①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
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②不够烹茶。
注:①蠹:蛀虫;蛀蚀,损害。②陶学士:即陶谷,五代时名士。性好茶事,曾得党太尉(党进)姬,命掬雪水烹茶,并戏之曰:“党家应不识此?”姬曰:“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耳,哪有这种风味!”后“陶学士”遂为风雅之士的代名词。作者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下雪的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蠹砌穿帘,拂柳惊鸦”。
这首元曲的下阕表达了 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陈伯玑金陵
王士禛
东风着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注: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试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请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课外古诗鉴赏(6分,每题3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这首词“茅檐人静”头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特点?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景象特点:
作用: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手法:
好处: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题2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选出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 B.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D.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
选出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意境特征相近的一项是
A.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 B.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
C.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D.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选出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所运用的抒情方法相同
的一项是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B.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C.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D.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