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中国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1906年12月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会上,章太炎发表演说:“以前的革命,俗称强盗结义;现在的革命,俗称秀才造反。”章太炎所说的“秀才”指( )
A.地主阶级的洋务派 | B.地主阶级的顽固派 |
C.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 D.资产阶级的革命派 |
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 )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
C.租占旅顺、大连 | D.修建满洲铁路 |
某檄文写道:“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全输之倭权。”该檄文与下列哪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局有关(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中法战争 | D.中日甲午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