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的人物有:
①魏源 ②康有为 ③ 孙中山 ④张謇 ⑤毛泽东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⑤ |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
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
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
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人选“大人物”之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人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
C.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
D.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宣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
——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 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