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①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注】①芹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正不讳言之讳:忌讳。
B.载于此编者,备矣备:齐备。
C.更千五百年 更:经过。
D.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徒:白白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积数百千年于天下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B.公复于此留意焉 盖有不得已焉
C.更相讲习而传之 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
D.《六经》,夫子之书也 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B.①④⑥C.③④⑤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藉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亲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
②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闻之,乃望燕 望:怨恨 |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诚:真诚地 |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执:拘捕 |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宗:尊崇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
B.观王之群臣下吏 代之宋,宋善待之 |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翻译下列句子(12分,每题4分)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危:端正 |
B.渺沧海之一粟渺:渺茫 |
C.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 |
下列句中划线“以”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挟飞仙以遨游
⑤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④/②/③/⑤ |
C.①④/②⑤/③ | D.①③/②/④/⑤ |
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下江陵
⑥不知老之将至
⑦夙兴夜寐
A.①⑤/②④/③⑥ | B.①/②③⑦/④/⑤ |
C.①⑤/②③⑥/④⑦ | D.①⑤/②④⑥/③⑦ |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
D.偭规矩而改错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 |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何可胜道也哉 |
下列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
B.于是余有叹焉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共事二三年 |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
E.人要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①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末未尝微碍,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②。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①砉然:骨肉相离的声音。②硎:磨刀石。
(选自《庄子·养生主》)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乃中《经首》之会 会:韵律,节奏。 |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进入。 |
C.刀刃若新发于硎发:生,出,引申为“磨”。 |
D.善刀而藏之善:擦拭,揩拭。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庖丁技艺高超的一组是()(2分)
①合于《桑林》之舞 ②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③牛不知其死也④未尝见全牛也
⑤所见无非全牛者 ⑥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庄子这个寓言于后世形成了如下成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目无全牛等。 |
B.屠宰一头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为什么屠宰起来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其原因就是庖丁熟练地掌握了牛的大小。 |
C.这个故事是说做事不仅要掌握客观规律,还要保持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懂得运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方能运用自如。 |
D.寓言中庄子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顺应环境,回避矛盾,就能保住性命,养护精神。这也就是文章最后文惠君得到的一种养生之道。 |
把文言选段中划线句以及《先秦诸子选读》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分)
(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2分)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二)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③。还,进位司空,镇寻阳④。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⑤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卷十五》,有删节)
【注】①作唐县男:作唐,县名;县男,爵号。②到彦之:南朝时宋的将领。③禳鬼:驱除鬼神。④寻阳:地名,即江州。⑤司马仲达:人名,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懿。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罪吊人,正在今日吊:捆绑,捉拿 |
B.北略地,转战至济上略:夺取,攻占 |
C.以降者妄,斩以徇徇:巡行示众 |
D.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全:保全,使……完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运竭乃还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B.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C.皆释而遣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
D.乃脱帻投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当年檀道济和他的两个哥哥曾经跟随宋武帝刘裕平定京城,都参与武帝的军事活动,檀道济在军中多次得到提拔封赏。 |
B.武帝攻占洛阳后,檀道济反对屠杀战俘,建议释放俘虏并遣送他们回家。此举深得人心,很多人都愿归降武帝。 |
C.檀道济威名显赫,被权臣刘湛、义康视为心腹之患。义康假托文帝之命召檀道济入朝参加祭祀活动,并借机将其杀害。 |
D.檀道济被收监后,非常气愤,一会就喝掉一斛酒,将头巾扔在地上,并预言:魏人一定会先攻破万里长城,然后长驱直入。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妹以和谨称。
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