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但他的主张却惨遭批判。48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完成23~24题。
23.48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实践是( )
A.认识的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4.如果国家当时采用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这是因为…( )
A.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C.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根据台湾竞争力论坛第二季“台湾民众国族认同”调查结果,57.5%的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三次民调认同中华民族者在86%至90%。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B.文化对人的影响持久深远 |
| C.文化影响人的思想方式 |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
网民期待:不再有毒胶囊、速生鸡等问题发生,从源头上维护百姓健康。政府回应: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政府对网民回应所体现的工作思路是
①把客观实际作为行动的出发点②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价值追求
③把正确意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④把网民意见作为正确价值判断标准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四分之一的国土持续雾霾、九成地下水遭到污染,1.5亿亩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人们越来越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丰富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这说明
| A.认识对实践有决定作用 |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批评两晋亡于清谈(空谈误国),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强调“实干兴邦”。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脱离实践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
③离开“谈”,“干”就失去目标和方向④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不回避民生难题,直面民意关切,对会前民意调查中涉及的热点话题一一作了“回应”。这说明政府
| A.促进信息公开,审慎行使权力 | B.自觉接受监督,打造法治政府 |
| C.改变政府职能,维护人民权益 | D.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公民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