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但他的主张却惨遭批判。48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完成23~24题。
23.48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实践是( )
A.认识的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4.如果国家当时采用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这是因为…( )
A.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C.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寒门何能出贵子”是近年来人们探讨的教育热点之一。 “寒门难出贵子”其实也是走向公平和现代社会的一种“阵痛”,既隐藏有正常因素,又折射出正面意义。从寒门学子个人的角度看,要坚持()
①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②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求学路上的一切困难
③顽强拼搏,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④抓住人生的重点,埋头苦学,提高升学率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B.毕尔生: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
C.王夫之: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D.惠施: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
放眼诸多社会问题,很多解决路径都是局限在“城市人”的思维框架里,用“城市人”的见识来考量当下社会问题,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通病。数据显示,近5年来,校车事故导致的死亡学生中,74%为农村学生。而追问校车事故发生的根源,“撤点并校”无疑是重要因素所在。为什么会“撤点并校”?无非又是城市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忽视农村现状而制定出来的政策。用“城市人”的见识来考量当下社会问题违背了()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④ |
中国气象局印发的《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③大气的运动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5年4月4日精彩的“月全食”天象奇观再度登场,这是我国2018年前最后一次可见的月全食,全球多地上空出现一轮红月亮。对于这次月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
C.哲学是世界观和体方法论的统一 |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