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判断及其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见利轻亡其身亡通“无”,失去
B.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敖通“傲”
C.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益车百乘说通“悦”
D.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关联词语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取材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比较
B.其强,以空言求璧负:仰仗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傲慢
D.大王必欲臣急:急切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不但秦城得不到,还要眼睁睁看着他们欺负人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秦国用城池来换和氏璧,我们不答应的话,理亏的一方就在我们赵国了
C.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蔺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可用之人的话,我愿意带上和氏璧出使到秦国
D.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秦王想想,觉得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排相如到客馆休息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名义上以城池交换和氏璧,实际上是想利用权势从赵国强取豪夺。
B.经人引荐,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并保证无论如何也要“完璧归赵”。
C.因蔺相如以死相拼和毁璧相胁,无礼、贪婪的秦王才暂时放弃骗璧的念头。
D.蔺相如猜到秦王不会死心,利用斋戒的机会机智地把璧悄悄运回了赵国。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仆 以 口 语 遇 遭 此 祸 重 为 乡 党 所 笑 以 污 辱 先 人 亦 何 面 目 复 上 父 母 之 丘 墓 乎 虽 累 百 世 垢 弥 甚 耳 是 以 肠 一 日 而 九 回 居 则 忽 忽 若 有 所 亡 出 则 不 知 其 所 往 每 念 斯 耻 汗 未 尝 不 发 背 沾 衣 也!
——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镂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掖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注]①嶷(yí)然:超绝的样子。②淟涊(tiǎn niǎn):污浊。③赜(zé):精微。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嶷然有声冠:弱冠,指成年
B.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体裁:文学作品的样式,如小说、散文等
C.为歌诗相倡和倡和:同“唱和”,应和酬答
D.法严词约:简约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咸有意作而张之,力不足门虽设常关
B. 遂文章名冠天下谨拜表
c. 向嚣薄者伺修出二虫又何知
D. 修即游声誉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读书辄成诵
B.街逻不能制(聚集于马前起哄的人)
C.谓(苏轼)必显于世
D.识者以(苏轼的评价)为知言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一组是()
①苦志探赜,至忘寝食
②为古文,议论当世事,以文章名冠天下
③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④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
⑤曾巩……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
⑥奉诏修《唐书》纪、志、表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能以文章名冠天下,主要得力于研读名家名篇,并以此作为自己追求奋斗的目标,还得力于和当世诗文名家的交游切磋。
B.欧阳修极力提倡韩愈式古文,反对五代以来只追求形式美的污浊文风;又运用自己的权力,大力排抑“太学体”险怪奇涩的文风。
C.欧阳修以文章独步天下,并在文坛上反对颓败风气,推崇充实向上的文风,受到天下文章家的拥戴,成为当之无愧的北宋文坛领袖。
D.欧阳修慧眼识才,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等人,原来都寂无声名,经欧阳修亲自选拔、教授,后来都成为知名的古文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耶率:都,皆。
B.始祸焉速:加快。
C.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殆:几乎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下列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谗诛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B.赢而不助五国也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斯用兵之效
D.子孙视不甚惜以凡民秀杰者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下列语句中,加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
B.以顾余(羞辱)
C.为笑于里人(担忧)
D.遂以赠二生(写下)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已经在心里了解了,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B.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现在你们迂阔,特别是文章不接近流俗,不过是小迂罢了
C.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这样将会更加冒犯乡人,岂只是讥笑呢
D.生其无急于解里之人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乡人的迷惑吧,你们对此一定能加以选择而有所采纳
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不迎合世俗会带来非议的一组是
①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③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④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曾巩是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苏轼向曾巩推荐了两位蜀地的学生。
B.览读黎生、安生的文章,曾巩认为他们确实有才情,文字奔放,事理剖析透彻。
C.黎生临别恳求赠言,引发曾巩对“迂”的感慨,抒发了满腔的抑郁悲愤之情。
D.曾巩委婉地劝勉二生不要因为怕别人讥笑就迎合世俗,而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古 之 所 谓 豪 杰 之 士 者 必 有 过 人 之 节 人 情 有 所 不 能 忍 者 匹 夫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猝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此 其 所 挟 持 者 甚 大 而 其 志 甚 远 也。(选自苏轼《留侯论》)

课内文言文
对划线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纵一苇之所(往)②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崖石有阁曰松风阁(靠近)⑤若无罪而死地(走向)
为小渠(渐渐地)⑥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瞒)
⑦天下之欲其君者……(憎恨)⑧此惟救死而恐不(供养)

A.①③⑤⑦ B.③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②④⑦⑧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光绪己亥四月②周缭垣
吾一日长乎尔④毋吾
⑤则何哉⑥吾力足举百钧
⑦明教我⑧申之孝悌之义

A.①②相同,⑤⑥不同 B.③④相同,⑥⑦不同
C.②⑤相同,③⑥不同 D.①③不同,⑥⑧不同

下列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④渐行渐豁,斗见天光
⑤鼓瑟希,铿尔⑥莫春者,春服既成
⑦刑于寡妻,至于兄弟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A.①②④⑤⑥ B.①④⑥⑦⑧
C.②④⑥⑦⑧ D.②③④⑤⑦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

A.望武昌 B.顺流而
C.侣鱼虾而麋鹿 D.兴甲兵,士臣,构怨于诸侯

下列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客有吹洞箫者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百姓之不见保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翻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