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A.汤有天下,选于众 | B.天下莫不与也 |
C.述职者,述所职也 | D.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前置句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曹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后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遣使祠焉祠:祭拜 |
B.假节督诸军事假:假借 |
C.臻数切深切:纠正缺点 |
D.而犹案甲养士案:通“按”,压住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战于荥阳而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帝方隆意于殿舍访风景于崇阿 |
C.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D.欲以偏军长驱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卫臻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平天下者,必此人也②此必畏怖伪辞耳③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
④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⑤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
⑥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曹丕继任魏王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称帝后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 |
B.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认为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 |
C.卫臻将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认为当初卫臻反对建造宫殿,自己已经收心,卫臻不应再管殿中监这件事。 |
D.毋丘俭上疏明帝说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认为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应该寻找机会平定东吴而不是克定辽东。 |
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二)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①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②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
【注释】①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以……为耻 |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
C.被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
D.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病:有毛病 |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日出则犬吠 |
B.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至无雪乃已 |
C.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D.①愈以是得狂名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
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 |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对上面两段文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批判了“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
B.(二)段运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两个比喻意在歌颂韩愈如蜀日、越雪一般永放光辉。 |
C.两段文字中的“群聚而笑之”“群怪聚骂”反映出了韩愈时代以从师为耻的世风,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 |
D.柳宗元尽管流露出不敢为人师的态度,但他对韩愈抗颜为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是持赞扬态度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移其兵欲以伐鲁故:故意 |
B.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报:报答 |
C.王置齐而伐越置:安置 |
D.必以其兵临晋临:逼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伐鲁过矣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B.而以教常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C.君因以兵迎之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
D.乃使子贡之越乃有二十八骑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六组,全部体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
①夫鲁,难伐之国②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③吾兵业已加鲁矣④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⑤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⑥杀夫差而戮其相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
B.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后方侍帝,闻变遽起。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殴小女子绐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擒灭。阁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数日,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事。”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 ‘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旬日崩,年六十四。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节选自《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遣人挈水踵其后阴:暗地里 |
B.姬言之帝,贷其死贷:推卸 |
C.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殆:几乎 |
D.帝悚听,垂欲止 垂:接近,将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常于禁苑种谷、亲蚕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B.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C.不若暂出之于外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D.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皇后性格仁慈的一组是()
① 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② 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③ 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 ④ 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
⑤ 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 ⑥ 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
A.①②⑤ | B.②③⑥ | C.③④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的孙女因为仁慈、节俭,重视并经常亲自参与劳动而在郭后被废后应诏入宫,后被册封为皇后。 |
B.在面对作乱的贼子时,曹皇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但在处理参与作乱的宫女时,也表现了她的阴险与毒辣。 |
C.王安石变法因触犯的皇后的利益而被阻挠,但因为王安石的坚持而使皇后的计谋未能得逞。 |
D.曹皇后在病中仍然关心苏轼一案,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苏轼最终绝处逢生与自己的才识也有关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②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③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