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扩展对华贸易最主要的动力源于

A.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B.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C.商业利润的刺激
D.清政府的软弱可欺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表为中美贸易的相关资料。关于资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对抗造成1972年以前两国没有贸易往来
B.中美建交促成1975年中美贸易额的急速攀升
C.中国大量引进美国资金造成了1980年中美贸易出现巨大逆差
D.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了1985年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系

下图是不同时期参与天安门广场游行的群众队伍,方阵中的口号反映出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选项中对其阐述正确的有

图①图②
① 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政策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② 图①反映出过渡时期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问题
③ 图②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④ 图①到图②的变化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④

1933年《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段时事评论:“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材料说明当时中国
①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②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受到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