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A.甲同学: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乙同学: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丙同学: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丁同学: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教士是眼睛,给人指明道路;贵族是手臂,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王;平民是人体的下肢,支撑着政治机体的上层部分。”中世纪最盛行此观念的地区是

A.英格兰 B.法兰西 C.俄罗斯 D.阿拉伯

191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梅光迪说了这样一段话:“诗文截然两途。诗之文字与文之文字自有诗文以来(无论中西),已分道而驰……吾辈言文学革命,须谨慎以出之。尤须先精究吾国文字,始敢言改革。欲加用新字,须先用美术以锻炼之,非仅以俗语白话代之即可了事也(俗语白话固亦有可用者,唯必须经美术家之锻炼耳)。如足下言,乃以暴易暴耳,岂可谓之改良乎?”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是梅光迪针对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文学革命而发出的
B.梅光迪对文学革命中的白话文改革持反对态度
C.梅光迪认为白话文没有美学价值,没有用处
D.梅光迪对于文字改革的态度严谨认真,有可取之处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小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A.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B.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C.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 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