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布尔什维克就是“现代社会民主党中雅各宾派”。在这里列宁是指二者都具有( )
A.先后相继的继承性 | B.坚决彻底的革命性 |
C.广泛深厚的群众性 | D.阶级利益的一致性 |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
政治人物由“舞台”之争向“剧本”之争转变,是近代中国由“帝国”而“民国”的关键环节。反映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运动之剧本是
A.《资政新篇》 | B.《辛丑条约》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
一位外国观察家评述近代中国某一时期时说:“已经达到一个国家地位低落的阶段,低落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属性的地步。”近代中国低落到此种“地步”应该是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C.《天津条约》签订后 |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义和团成员曾愤怒地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具有明显的爱国性质 | B.有利于取得清政府的支持 |
C.反映了义和团科学的斗争口号 | D.义和团运动盲目的排外性 |
“又是庚申(1920年)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诗句中这些习俗的变化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
A.民族解放的进展 | B.民主革命的成就 |
C.工业革命的启动 | D.启蒙运动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