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最主要的依据是
A.英、德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
B.英、德在全球范围争夺殖民地最激烈 |
C.英、德矛盾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
D.英、德矛盾导致了一战的发生 |
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
A.西方科技的传播 | B.重商思潮的影响 | 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 D.改良思想的推动 |
下图所示是1920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洋务运动兴起 | B.实业救国热潮 |
C.工人阶级诞生 |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利 | B.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
C.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中,发展最快的是
A.面粉业和纺织业 | B.化学工业 | C.橡胶工业 | D.制碱工业 |
中国最早的民办机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又始终没有自己的船坞,在价格上也难以与外商匹敌,故无力竞争,步履艰难。甲午战争后,在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竞争下,发昌厂迅速衰落。这一史实说明
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
D.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产生后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