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我们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但对它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对于我们来说更为重要。
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18.5%的GDP、8.4%的进出口总额的长江三角洲,近来,经济融合异常迅猛。然而,酷暑下的“电荒”无疑给一路高歌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泼了一瓢冷水,频繁出现的拉闸限电对这一地区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可见,基本建设的“瓶颈”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
请运用有关经济常识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应该如何应对“电荒”现象。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毒火腿”“注水肉”“劣质奶粉”“有毒粉丝”等事件接连被曝光和查处。这些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总指数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内地31个省份中辽宁省排名第10位,吉林省第18位,黑龙江省第21位。而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市场化指数方面,辽宁省排第15位,吉林省第20位,黑龙江省第27位。加快市场化改革,在观念和行为上摆脱对传统计划经济的依赖,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路。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什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材料一:2004年11月27日,由民建中央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4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据统计,我国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东部沿海部分省市更是高达60%以上。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提高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府环境和市场环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1)请说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请说明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作用。
(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