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本世纪(20世纪)初的相对论、20年代和40年代的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理论、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等为一系列新兴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的含义是什么?试从技术、生产和科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概括。
(2)综观上述三则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你是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量子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引自梁廷楠的《粤海关志》)故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
材料2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
(引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材料3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地外交关系”。英使所提要求,遭到了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训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引自梁廷楠的《粤海关志》)
回答:(1)阅读材料1、2,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2)根据材料1、3,说明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欧洲启蒙思想和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并谈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五代之国,兴亡以兵(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材料2“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3“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陆游《枕上》
材料4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说:“夫古昔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且我国畴昔(过去),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原无有也。夫所谓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原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中的“国”是什么?二者对“国”的兴亡有什么共同的看法?
(2)材料3中的“国”又指什么?
(3)陆游“报国”的目的是什么?
(4)梁启超与顾炎武的见解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梁启超对我国古代历史认识的明显错误之处。
(5)顾炎武和梁启超言论反映的共同进步思想倾向是什么?

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结合史实分析他们二人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