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3)题。
材料一: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到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赎罪券价目表
材料二: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早最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1)材料一体现了天主教会的什么谬论?
(2)材料二中马丁·路德提出了怎样的宗教原则?有何针对性?
(3)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交往和宣传中,频频出现“中国形象”的词语。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形象”有不同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时代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请列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个典型事例。
材料三
近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1958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⑤敌对时期(1949-1972)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个阶段形成的政治原因。
材料四
黄祸(Yellow peril)
黄祸(Yellow peril)是殖民主义时期美国和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煽动对亚洲民族,尤其是对中国的偏见的一个用语。从威廉二世正式提出“黄祸论”之后,西方列强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在华利益提出各种版本的“黄祸论”,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其所强调的内容也不断变换。其内容概括起来讲: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国土地贫瘠,而且人口众多,人口对外扩张不可避免,而这必然要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散布世界各地,请老节俭,索酬低廉,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中国多年受外国剥削压迫,一旦强大起来,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人一旦采用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中国军事和经济必将迅速发展,会威胁全世界。
——薛衔天《百年潮》
(4)根据材料四,概括有关“黄祸论”的观点。请你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分别是什么?
材料五
(5)材料五中的图片反映了少数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误判,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到中国经济的牵制。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史实,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材料一 60年来,美国对待朝战和朝鲜的政策可用“集体遗忘,继续敌视”概括。在美国军事史上,朝鲜战争属于“被遗忘的战争”……二战后美国对外战争多多,三年朝战,长度不及越战的三分之一,辉煌不及数月的海湾战争,国民记忆中的自然难有其位……美国政府大事化小,把朝战定义为“警察行动”,以绕过国会审理、宣战的“麻烦”。然而越战也定义为“警察行动”,美国人何以念念不忘……朝战时期美国传媒主要以文字和广播方式报道战事,而彩电在七十年代越战高峰时期开始普及。当时美军的监管系统还未反应过来,电视记者们已开始从越战前线实况发布战地消息。美军方后来抱怨说,越战不是输在战场,而是葬送在美国家庭的客厅里。
——刘平《被遗忘的战争》
材料二 1995年,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越南战争时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麦克纳马拉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多年来对“朝战”集体失忆的原因。
(2)举例说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表现。这些“错误”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1818—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上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英)霍姆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二:除本盟的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
(1)分析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国联在制止战急侵力量方面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材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我们的经济由于多年沉重和不适宜的战争支出受到了严重损害,我们社会的政治统一遭到破坏,
几十年都不会恢复。……根据我的判断,事后证明我们错了。我们高估了失去越南对西方安全的影响。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目的。
(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及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 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 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
——《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弟以为宜稍变通矣。·······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
——《致孙逸仙书》
材料三: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年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