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对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回答14—19题。诗经——楚辞一先秦散文一汉赋一唐诗一宋词一元曲一明清小说,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中国古代文学灿烂成就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生动直观地体现了 ( )
A.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在无限的因果链条中转化 |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 |
C.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
D.事物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
这幅画卷生动直观地体现了 ( )
A.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
B.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是凝固的艺术 |
C.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
D.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
子贡问政,子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 ( )
①把“足食”、“均”作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社会“和谐指数”的主要指标
②要“患寡”,要发展经济、“足食”保证社会公平和谐
③要“患不均”,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④要“患均”,要合理的拉开收入差距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孟子曾经讲过:“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的话对我们当前选拔干部的启示是( )
A.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
B.选拔干部应扩大民主,让全国人民直接选举 |
C.要发扬民主,靠组织考察推荐干部的方法应该废除 |
D.多数人认可的干部必然是最好的干部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下列古语中蕴含二者关系的有 (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
③“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
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近代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据此,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 )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B.片云于共远,永夜月同孤 |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下面几种关于“标志”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B.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C.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D.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 |
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组。这是因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事物各自的特征,中国人则把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这说明
A.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交往方式 |
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价值选择 |
C.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 |
D.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 |
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
B.文化对人们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当今世界,少数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说明
A.在综合国力中文化是基础 |
B.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 |
C.文化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
D.民族文化有强弱优劣之分 |
与单纯设计的科技产品相比较,融合了国画、中国红等文化元素,设计独特的笔记本、冰箱等电子产品颇受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