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
厂家数 |
开工纱锭数 |
布机数 |
外商企业 |
16家 |
338960锭 |
1986台 |
华商企业 |
25家 |
484192锭 |
2016台 |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 B.外商在华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
“《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包括()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涉及内容广泛庞杂 |
C.重视诉讼程序 | D.注重保护私人财产 |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 B.宋朝的枢密院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
C.察举制的弊端 |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