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1~2题。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

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青玉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日。②停针线:古代习俗,春社日妇女停止做针线活。
下阕首句“春衫著破谁针线”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感情?请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                                                         
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寄韩潮州愈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 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请对颈联中的“悬”“浸”二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