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已经发现如何“读取”人的思想的途径——通过扫描大脑活动,再现人们眼前的甚至记忆中的景象。研究人员已经能够把人们观察或回忆时所激发的大脑活动转化为粗略的图像。这项突破可能大有用处。例如,通过把人的思想图像化,行动或语言能力存在障碍的人便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警察则可以通过恢复目击者的记忆来确定罪犯。然而,这项突破还可能开启一个新的“老大哥”时代,类似于好莱坞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所想像的那样:当局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个人的思想。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名神经学家杰克•加仑特和西本新次(音)去年设法把大脑中视觉皮层的活动与人所看到的静态图像结合起来。上周,他们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们发现,“解读,,动态景象在脑中产生的信号是有可能的。在一项实验中,加仑特和西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两名受试者观看视频时扫描他们的大脑。利用一个电脑程序来寻找视频中图形、颜色和活动的构成与受试者视觉皮层活动模式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受试者的神经活动,再现出受试者所看到的景象。
加仑特说:“利用类似的装置,你可以做一些非常酷的事情。过去,当你看到什么事情,想对人描述的时候,必须用语言形容或画出来,而这样做表达得并不是很清楚。现在,你可以使用这项技术把图像传给别人。这项技术或许对艺术家有用,也可以用来恢复目击者对犯罪行为的记忆。”
目前,大脑科学领域发展迅猛。研究人员还利用扫描技术测量学术能力,检测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旱期症状以及其它病变;甚至可以预计到一个人即将作出的决定,而这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要做决定。
上述技术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具有争议的结果。在英国,大脑fMRI扫描技术被卖给了联合利华和麦当劳等跨国公司,用于研究我们对品牌的潜意识反应。在美国,安全机构正在利用脑部扫描仪审问犯人,而美国的军火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据说正在研究远距离扫描大脑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在机场等敏感地点,个人的想法和焦虑在他们未知的情况下就可以被检测到。
牛津大学的神经学家拉塞尔•福斯特说,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伦理难题。他说:“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知识就是力量,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
(节选自《参考消息》2009.11.3)下列关于“‘读取’人的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通过扫描人的大脑活动,可以把人们眼前所见甚至已经逝去但存在于记忆中的景象再现出来。 |
B.研究人员通过获取人们观察或回忆时的大脑活动信号,再借助一定的技术将其转化为图像。 |
C.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确定大脑中视觉皮层与人眼中静态图像、动态景象的关联。 |
D.通过一种技术把人的思想图像化,突破了原来必须靠语言和绘画来交流思想的局限。 |
对于“读取人的思想”这一突破的用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警方可借此恢复目击者对犯罪行为的记忆来更快更准地确定罪犯。 |
B.安全机构可借此审问犯人,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 |
C.借此帮助行动或语言能力存在障碍的人与他人进行交流。 |
D.在机场等敏感地点,可用来代替现有的扫描技术,使安全检查更加有效。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可以成功“读取”人的思想意味着人类将不再有隐私。 |
B.科学家可以通过fMRI,获取“5•12”大地震发生时震中地带亲身经历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为干预他们的心理提供可能。 |
C.成功“读取”人的思想不但可为安防、医学、艺术领域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还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
D.通过扫描大脑活动而获取人的思想会带来伦理难题,而这是所有的科学技术都会面临的困境。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
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无比清冷,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
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面前。这苍凉蕴含着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无
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
目光的最尽头相逢。
对于常人来说.这种苍凉常常会令人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
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没有一丝生命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
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当我想到这一点,突然崇敬
起那些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_去的人来了。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庙。他们表衫蓝缕,饥肠
辘辘.但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
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
往死在路上。
每当我看见他们在朝圣的路上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感动,就会
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到自己过去生活的俗处,感到自己只是从
人的生存本能出发考虑问题,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
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
看见围墙上镶嵌着牛粪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
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世俗放遥了,会感觉到一
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与
自然对话。
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并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
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了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极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有那方血脉绵延的泥土,还有那片能与你
心灵相通的天空。在西藏这片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的神秘土地上,自然已经
不只是个客观存在了,它具有神性和灵魂。在这里,与自然对话,就是与灵魂对话。
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世俗的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商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
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而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
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仍旧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没过几
天,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西藏给予我的启示如此深刻,却无法带出西藏。它似乎超重,超大,如同故乡让游子无
法携带一样。看来我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再搁下它。
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
中伤。待到这气息渐渐弱小时,我套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文章有改动)文章第3段末尾说“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
想法?(4分)文章第6段中说“我常会觉得自己被世俗放逐了”,你怎样理解这个句子中“放逐”一词的丰富含义?(6分)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说的“西藏这片土地已经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理解。(6分)
文章末尾作者说“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在夜间到达日内瓦,下着雨,然而天亮前雨停了。打开阳台门,我们就感觉到了秋
日凌晨那醉人的凉意。从湖上飘来的乳白色雾气渐渐消散,太阳还不明亮,却已经在雾中生
气勃勃地散射着光芒。我们匆匆盥洗完毕,穿好衣服,走出饭店,因为睡足了觉而精神百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畅游一番,年轻的心预感到这天一定会过得很好。
“上帝又赐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早晨!”我的同伴对我说,“你发现了吗?不吸烟,只喝牛
奶吃蔬菜,在户外生活.天明即起,这真使人向上!”
在不见有行人的滨湖路上,太阳已经穿过雾障热辣辣地照着。萨瓦群峰渐渐消隐在明亮
的朝雾中。近处,在宽阔的谷地和清凉潮湿的雾气中,就是那清澈透明的蔚蓝色深湖了。它
还没有醒来,麇集在岸边的一艘艘小船的三角帆也都还没有醒来,好似一只只灰色翅膀高举
在空中。两三只海鸥掠过水面,其中的一只突然从我们面前一晃而过,冲到街上去了。我们
不约而同地转过身去,看见这只海鸥被它看不惯的景象吓着了,一个急转弯又飞回来……住
在晴朗的早晨会有海鸥飞去的城市里的人真幸福!
我们迫不及待地要走向山中,走向湖畔,走向远方……
我们头上的碧玉色天空渐渐明净起来。我的同伴说:
“你知道吗,我常常很难相信自己真的已经身在本来只能望着地图遐想的地方。瞧,这
些山后面就是意大利,离我们这么近。瞧,萨瓦,就是那些牵着猴子流浪的萨瓦小男孩的故
乡,我们小时候还读过讲他们的非常动人的故事呢!”
码头边有一些小船和船夫在阳光下打盹儿。雾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可以看见这湖沿着
谷地伸展到很远的远方。我们脱了西服上衣,挽起袖子,荡起双桨。码头渐渐向后退去。在
阳光下闪耀的城市、滨湖路、花园……也都向后退去。前方的湖面光辉刺目,船边的湖水越
来越深,越来越重,越来越透明。把桨插进这样的水中能感觉到它的弹性。我们放下桨,四
周立刻静极了。我们闲上眼睛,很久很久只听得见从小船两侧流过的水发出的单调的汩汩
声。
“往前走吗?”我问。
“等等,你听!”
我已经举起双桨,汩汩声慢慢消失。从桨上滴下一滴水,两滴水……太阳越来越烈地烤
着我们的脸……从山中离这儿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孤孤单单的均匀洪亮的钟声。
“你还记得科隆大教堂的钟声吗?”我的同伴低声问我,“我比你醒得早,天刚亮,我站在敞开的窗前听了很久,那钟声在那座古老的城市上空多么孤单,多么响亮啊!莱茵河,一座座古老的城市,一幅幅古老的画……可是这儿的不一样,这儿的更好……”
这钟声,既清且柔,送进我们耳中。我们听着,闭上眼睛坐着,感觉有阳光亲抚脸颊。
从远处传来满含怒气的轮机喧声,、一艘纯白的小轮船闪着光在离开我们大约两俄里的地方驶过去。玻璃样的湖水一波一波地,宽阔平稳地朝我们奔来,好久好久才轻轻摇动了我们的小船。
“我们进山了,”轮船渐远渐小了以后,我的同伴对我说,“生活留在了这些山外,我们正进入我们的语言无法命名的静的福地。”
他慢慢摇着桨,说着,倾听着。钟声时远时近。我想,山中不知什么地方有一座小钟
楼,独自以自己的洪亮钟声歌颂这星期日清晨的和平与宁静,召唤人们沿着俯瞰这片蓝湖的
山间小路到它那里去……
远远的山坡上布满色彩缤纷而柔和的秋的树林,一幢幢如画的花园洋房寂寞地度着这晴
朗的秋日。“多美啊!”我的同伴又说,“活着,生存在世上,呼吸着,看见天空、水、太阳!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啊!可我们还是不幸!问题在哪儿?问题在于人生短促,在于孤独,在于我们生活得不正确吗?雪莱和拜伦都曾经在这湖上荡舟……后来是莫泊桑,他孤独,而心里却装着让整个世界幸福的渴望……要点酒吗?”
我递过我的杯子,他给我斟满一杯酒,又惆怅地笑着说:
“我觉得,总有一天我会与这亘古以来的静融为一体,幸福只在这静中。记得易卜生的话吗?他说:‘玛雅,你听见静了吗?’你听见这山中的静了吗?”
我们久久地望着群峰,望着群峰之上那含着秋的无望的愁绪的柔净天空。太阳高悬在四
面环山的深谷之上,一只苍鹰在深谷与天空之间的广阔空间翱翔……
我们不慌不忙地摇着桨,同时谈着去萨瓦旅行的事。无论到哪里,对于我们都是新的自
然的美,艺术和宗教的美,在我们年轻的心中总是激起把我们的生活提升到那个境界,使之
充满真正的快乐,并与他人分享这快乐的欲望。我们在旅途中随处都注意到一些女子,她们
勾起我们对升华的,浪漫的,情调高雅的,几乎是对我们眼前时隐时现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崇
拜的爱情的欲望……不过这种退隐到密林和群山之中的幸福—你越追它,它退得越远——
莫不是仙境才有?这篇经典散文原题只有1个字。请你细心揣摩全文内容,准确地找出1个字来为它命名。(2分)
文章中写了山中钟楼传来的钟声,也通过“同伴”的口。回忆到了科隆大教堂的钟声。请比较这两种钟声的不同。(6分)
文章第3段写了一只海鸥,倒数第2段写了一只苍鹰。对文中描写的这两只鸟儿,你更喜欢哪一只?说出你的理由。(4分)
这篇散文共在6处地方引用了“同伴”的直接引语(不包括那次“对话”),而作者的话语却不采用直接引语的表现方式。请对作者多次直接引用“同伴”话语这一手法作分析,谈谈作者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有哪些。(6分)
文章结尾段在总结全文时阐述了哪些思想内容?(4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
毕淑敏
迪斯尼版的《森林王子》,描写一个人类婴孩巴克利,偶入大森林,被野狼阿力一家收养,在大熊巴鲁、黑豹巴希拉等动物的呵护与培养下,成为友善、勇敢、智慧、快乐的少年。故事描绘了一幅人与动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谐相处的图画。
大熊巴鲁教导人类的孩子巴克利如何在大自然中生活。这只载歌载舞的憨厚大熊,反复吟唱着一句话——“让我们,得到,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
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真理——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由一只熊告诉我们。
人想活着,就必然得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物件陪伴左右。几年前,我见到一个乡下孩子和
一个城里孩子在做游戏。一张卡片,正面写着问题,背面写着答案。双方看着问题回答,对与不对,以卡片背面的答案为准。那题目是——生命存活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什么?
城里孩子说,这还不简单吗?就是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呗!
乡下孩子说,啥叫脂肪?不就是猪大油吗?人没有猪油那些荤腥吃,能活。蛋白质是啥?不就是鸡蛋吗?人吃不上鸡蛋也可以活的。碳水化合物是啥东西,俺不知道。俺只知道人要活着,最要紧的是要有水、火柴和粮食!
那张硬硬的精美卡片后面的答案,判定城里孩子的回答正确。但说心里话,我更认为乡下孩子的答案率真和智慧。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的名录是越来越长了。一千年前,假如我们外出,真如那个乡下孩子所讲,只需带上水和干粮,再携一把火镰。现在呢,要带的恐怕就不仅仅是旅游鞋休闲装、驱蚊油防晒霜……
这应该算是进步吧?只是大自然不堪重负了。养育一个现代人的物资,足够当初养活一百个一千个原始人。
大熊的箴言里,还有一个含义——单纯。单纯是一种很真实很透明的东西,我们已经在进化中将它玷污。比如水吧,人体的细胞所需要的,是纯净的自然之水,而绝不是啤酒、可口可乐和掺了色素的某种浑浊液体。人们先是把水弄脏,然后再把脏水过滤。当人们饮着这种再生的清水时,沾沾自喜,以为是文明和进步,其实比古代人的饮水质量,还差着档次。
再如空气,人的肺所需要的,是凛冽的清新的山谷森林之风,而绝不是被汽车吞吐了千百次的工业废气。人们聚集在城市里,在空气中混淆进数不清的杂质,然后摇摇头说,这样的地方,太不利于健康了。于是就开着汽车,满世界找青山绿水的地方,心安理得地住下来,把新的污染带给那里。
人们本来应该简洁明确地表白自己的内心,这样会避免多少误会,增进多少了解,节约多少人生啊!但是,不。有的人就习惯于虚伪客套声东击西云山雾沼,并称这些技术技巧为礼仪和外交,让世界变得遮遮盖盖诡谲莫测。于是无数人在这面难以超越的黑斗篷前终生猜谜,并因此形成窥探的癖好。
也许我们可以对自己精神和物质生活中所需要的庞大分子分母,来一个约分。本着单纯和必需的原则,把太繁多的精简,把太复杂的摒弃。必需的东西越少,我们的脚步就越轻捷。佛家有一句话,叫“无挂碍物者无恐怖”,不妨借用来,少需要物者少烦恼。因为必需少,所以受限轻,人就获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飞翔。
单纯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因为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杂质,无时无刻不在腐蚀单纯。人们往往以为单纯只是在于童贞,如果你在晚年还保有单纯,如果不是太傻,就是天赐的一种好运气,保佑你未曾遭遇污浊侵袭,所以依旧清澈。其实,最有力量的单纯,是历练过复杂之后的九九归一,以不变应万变,自身有过滤化解和中和澄清的功能。任你血雨腥风,我自静若处子。心永远清清的,呼吸永远是轻轻的......文章在开头介绍了《森林王子》,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真理———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由一只熊告诉我们”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如何围绕题目说开去的?请简要分析。
作者认为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程
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材,遮蔽了周遭街巷。这燕有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2期,有删节)根据文意,说说华夏民俗节日承载了怎样“丰厚的内涵”。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2)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
(3)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本文对岁月河流的描绘纵贯于全文,请先简要分析这样描绘的好处,然后再谈谈你对标题中“码头”一词的理解。
文章末尾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泥土的声音
樵夫
(1)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2)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3)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4)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5)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6)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7)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8)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文章标题为“泥土的声音”,而开头、结尾和文中义多次出现“泥土的声音”。请简要概括“泥土的声音”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为什么说“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
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虚空的心”和“充盈”在文中的含义。
作者在第l、3、7段中都写了“匍匐”在土地上这样一个姿态,结合上下文,请分别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有用意。作者借“泥土的声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