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向题。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央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的69%。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的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恶化赠医所。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哟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
发起人 |
在会议中所占席数 |
政治派别 |
国民党 |
宋教仁 |
392 |
革命派 |
共和党 |
黎元洪 |
176 |
旧官僚 |
统一党 |
程德全 |
24 |
旧官僚 |
民主党 |
汤化龙 |
24 |
立宪派 |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
(2) 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3)由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客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对比说明了什么?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从1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美、亚、非洲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中期起,英国和欧美各国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方式拓展了人类生存和活动空间,刺激了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和不断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进市场经济之中,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整个世界连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世界近代历史影响深远,请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4分)
(2)请你谈谈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7分)
(3)简要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4分)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迭数万人。----《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太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材料三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宗旨。……中国早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的演讲 (2004年1月27日)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
朝鲜;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
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
原因;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四,回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6分)
(4)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的贡献。(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尼克松说:“……二、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自由,或威胁我们认为其生存关系是美国安全检查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三、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的、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三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它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
——战后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
(2)材料二中“某个核大国”是指哪个国家?“非常巨大的变化”是指什么?
(3)对比材料一、二,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
(4)材料三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表明美国的政策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
(5)指出三则材料在本质上的相同点。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这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共13分)
材料一 有人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
材料二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村干部坐
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材料三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观点产生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
(3)材料三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