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D.而齐人勿附于秦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日,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仆鲁健从进之死,故无收其尸者。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选自《三十国春秋》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薛交檀道济因:通过 |
B.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等候 |
C.刑牲盟生死刑:宰杀 |
D.道济趋下阶趋:快步走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
B.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
C.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
D.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过了几天,高进之认为不离开刘牢之一定会遭遇灾祸,就离开了他。 |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牢之问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2)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及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又讽众人共荐其子胤为河南尹。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客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殊,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此发怒。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①寿:人名。全名为孙寿,是梁冀的妻子。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裁能书计通“才” | B.商以让冀退让 |
C.融自刺不殊死 | D.讽洛阳令收考授暗示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
①少为贵戚,逸游自恣。②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③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④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⑤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⑥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冀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 |
B.扶风人士孙奋家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 |
C.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 |
D.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获三十多亿,用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 |
把课内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祖常徭咸阳徭:服徭役。 |
B.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与……交好。 |
C.从之客,因家焉家:安家。 |
D.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坐:坐下。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
B.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
C.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
D.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⑵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词的意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
⑵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
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
⑷其孰能讥之乎其:
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词的意义。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⑴秦王还柱而走走
⑵卒起不意卒
⑶尽失其度度
⑷诸郎中执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