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010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资料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

(13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的确.有些学者认为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以来,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剧烈及根本的社会和思想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是指什么?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2)1895——1911年期间,中国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哪些变革?发生变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民国初年发生的这次思想变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13分)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材料三摘自《人民日报》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思想力量》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5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
材料二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后又“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四中国文化虽然是一种相对系统完整的体系,但是,从主流走向来看,在面对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时却能够持一种开放亲和的态度。
——张阿利《文化新格局建构的历史根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归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他们在文化政策上有何相同之处?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鲁迅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4)以古代和近代的有力证据证明材料四中中国文化“在面对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时却能够持一种开放亲和的态度”的观点。(4分)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日”,是一些美洲国家的节日。“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⑴哥伦布最重要的历史活动是什么?在评价哥伦布时,布什与查韦斯为什么会尖锐对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⑵有人提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依据有哪些?
⑶据材料二指出,对经济全球化有哪两种对立的观点?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有关调查显示,在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中,有80%是发达国家在最近二百年的发展中排放的。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2009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在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⑷发达国家为什么“在最近二百年的发展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⑸根据材料说明,世界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共识和分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