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将继续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这里罗格先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改革、求变的精神,适时地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
下列对罗格适时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格言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并赋予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以崭新的文化使命 |
B.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 |
C.提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 |
D.对奥林匹克的格言而言,新格言是一个更符合实际、更人性化、更具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 |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18~21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昊志翔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和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
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粱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滴答滴答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心灵后花园》上海人民出版社)
18.文章多次写到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
19.文中说鲁迅追索的是“大生命”,请具体说说“大生命”的涵意。
20.结合全文,赏析篇末画线句“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改写历史的古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汉文字的书写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演变过程。从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到西周铸在青铜器钟鼎上的钟鼎文,因其代价昂贵和书写困难而不利于传播。而秦汉时期是把汉字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东汉湘籍人氏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才开创了文字书写的新纪元),不过现在见到的秦简实物甚少。上世纪其他各处出土秦简共约2600多枚,但其总数也只不过是里耶秦简的十分之一。
有专家分析说,里耶秦简极有可能是秦末战乱时来不及销毁仓促弃置于井中。湖南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解释说,“里耶秦简当时并未采取防腐技术,之所以千年不腐,主要是该井是木板嵌砌而成,隔离空气,并有淤泥包裹,外界的有机物和细菌不能侵入,形成一种还原环境,而不致氧化和起化学变化”。里耶秦简出土时,质地极好,处于饱水状,呈黑褐色,字迹清晰可见。北京大学李家浩教授说,简牍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秦隶,从小篆演化而来。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全国通用小篆,而一般官府文书追求实用、方便、简洁就用秦隶。其字体隽秀流畅,足见“刀笔吏”深厚的功底。古文字学家张春龙说,里耶秦简的文字全用中锋,笔画遒劲,意境酣畅,是我国书法的宝贵遗产。7月上旬,这批简牍运抵长沙,进行科学保护,对其进行清洗、脱色、脱水等技术处理,虽2200多年却完好如新。
高崇文教授说,里耶简牍所提供的信息,将从根本上改变千年来学术史的面貌。里耶秦简属秦代官署文书,其中纪年从秦嬴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一年不少。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经济、法律、行政设置、邮传、地理等诸多领域。乘法口诀表是我国迄今最早的实物史料。“越人以城邑反蛮”,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关系。“迁陵已邮行洞庭”,说明文书或物资邮递的地点。北大吴荣曾教授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邮递的记载,这种邮递制度在世界也是领先的。“廿七年四月癸卯水下十一刻,刻下九。求盗……”这是记述秦始皇27年4月癸卯这一天发生的一件事。“求下水十一刻,刻下九”,即事件发生在漏壶水下十一刻九分。我们虽不知道漏壶与钟表的对应关系,而秦王朝的严格管理和秦吏严谨的作风可见一斑。“以洞庭司马行事”“洞庭郡”,显然“洞庭”就是郡名,这在史书上就没有记载。秦简上已出现有迁陵、酉阳、沅陵、阳陵、江陵、竟陵、零阳等数十处地名。据《汉书·地理志》载,今湘西、重庆、贵州部分地区一些县始置于西汉初年。由此可知秦时就有了这些县,这是首次见诸文献。这无疑将改写和填补历史的空白,也有助于湘西考古学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序列与谱系的认识和建立,使湘西地区在中国历史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得以提升。
里耶并非文化沙漠,是各民族融合,各种文化碰撞活跃的地方,今天,人们触摸一枚枚秦简,感到灼热而沉重。专家们无不感叹:“湘西并非蛮荒之地”。释读简文,洋洋30万字,好像穿越岁月的幔帐,走近遥远而陌生的秦人进行对话与交流,秦王朝那鲜活而扑朔迷离的往事仿佛如昨。2200年前的秦王朝“复活”了!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专家组首席专家张忠培强调,里耶古城和简牍是近百年来秦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是21世纪中国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也必将在世界的汉学研究中产生深远影响。
6.对《改写历史的古简》一文中“改写历史”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湘西的里耶并非“文化沙漠”、“蛮荒之地”,而是各种文化碰撞活跃的地方。
B.千年来学术史的面貌由于里耶秦简的出土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C.对秦代历史研究中的某些空白(民族关系、物资邮递、某些郡县的设置等)得到填补。
D.文字书写困难和代价昂贵的状况得到改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过去出土的秦简为数不多,此前出土秦简的总数仅仅是这次湘西出土古简的十分之一。
B.专家分析认定,里耶古简是在秦末战乱时来不及销毁而弃置于井中的,虽历经“千年不腐”,并非作过防腐处理,主要得益于井中“还原环境”。
C.“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将里耶古简与西安兵马俑相提并论,突出了里耶古简有着极为重要的考古价值。
D.里耶秦简的文字都是秦隶,秦隶书写方便、简洁,是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的一种印证。
8.下列各项中,根据文中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读30万字简文,感到2200多年前的秦王朝复活了,这说明里耶古简所提供的史料具体生动,极有价值。
B.从文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中国文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秦隶和小篆。
C.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全国通用小篆,但里耶古简上大部分用秦隶,这是因为小篆不太实用、方便。
D.查史料得知,秦王嬴政在位37年,据文中信息可知,古简关于秦王朝的“纪年”至少有12年连续不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学术通俗化不是学术娱乐化
近些年,学术突然与大众亲近起来。不少具有学者身份的人,在电视上以时髦的话语方式,谈先秦诸子,谈三国风云,或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出版界也不甘落后,趁机大出这类以浅显易懂而又充满噱头的方式谈论“学术问题”的书。有人对之非议,也有人出而辩护。辩护的理由是:学术的通俗化是必要的,学术走向大众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是极易混淆却又大不相同的两回事。
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的生活。实际上,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许多常识,当初都是高深的学术观点。抽烟有害,如今尽人皆知,当初却不过是实验室里的结论;人权的意识和观念,在中国也日渐普及,起先却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呼声。学术的通俗化,其实一直以各种方式在进行着。过去的学者,往往一方面从事很专业很艰深的研究,一方面又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并使这种普及性的著作成为经典。费孝通、萨孟武,都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学者,他们都另有多种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行世;至于他们的《乡土中国》、《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样的著作,则是在非专业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结集,都是民国时期的“通俗经典”。
在将学术通俗化时,必然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必然要将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牺牲掉。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迎合大众、讨好大众。如果说,一个学者,在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时,应该心怀一种神圣感,应该有着对学术的敬畏,那他在从事将学术通俗化的工作时,这种神圣感,这份敬畏之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学术通俗化,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仍然是以对大众启蒙为目的。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
以这种眼光来看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称之为学术娱乐化或许更合适。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无非是名与利,迎合和讨好大众。大众最想听什么,听了什么最开心,他们就说什么。而将学术通俗化绝不这样。以萨孟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为例,在这本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中,萨孟武对梁山泊集团予以坚定的批判和否定。他强调,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造反集团在中国历史上屡屡起着极其恶劣的作用。这样种“梁山好汉”的评说,显然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而萨孟武的目的,就是要摧毁改变大众长期以来对“梁山好汉”的仰慕崇拜,清扫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如果让今天的那些热衷于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来讲《水浒传》,他们一定会极力歌颂“梁山好汉”的“义”与“勇”,不敢对他们的滥杀无辜、打家劫舍有半句微词。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他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迎合社会上的“水浒气”。为了讨得大众更多的喜爱,也不妨顺便称林冲为“帅哥”,说李逵是“猛男”。而大众自然乐得合不拢嘴。在这合不拢嘴的过程中,大众身上原有的“水浒气”,就被进一步强化了。
6.根据文意,下列对“学术通俗化”的理解,确切的一项是( )
A.学术走向大众,影响大众的生活,与大众亲近起来,让大众最开心。
B.将学术专业艰深的成果以“通俗经典”的形式尽可能地向社会普及。
C.牺牲掉学术著作中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好恶。
D.浅显易懂,但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不会讨得大众的喜爱。
7.对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零距离接触”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
B.“零距离接触”是为了迎合大众,讨得大众更多的喜爱。
C.与大众“零距离接触”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
D.学术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强化了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认识。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今尽人皆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常识,都是由当初高深的学术观点,借助学术通俗化方式逐渐普及形成的。
B.无论是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学者们都应心怀一种神圣和对学术的敬畏。
C.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常常以时髦而又充满噱头的话语方式,来解读古今中外的“学术问题”。
D.对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将学术通俗化的学者和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精华》)结合全文,试分析“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的深刻含义。
作者列举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其意图是什么?请给文中省略处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根据文意,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
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热”了历史“冷”了现实
□李林荣
①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下正当“讲史热”和“写史热”如火如荼之际。论社会影响,雄踞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制高点之上的“讲史热”的“热”度,显然远胜过局限在文学圈特别是散文圈内的“写史热”。但若论起最早发“热”的时间,至少可以把根儿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苦旅”散文那里的所谓“历史文化散文”,这得算是电视上“讲史热”的启蒙导师或开路先锋。
②不过话虽如此,以一个熟读和追踪过秋雨散文及秋雨后的一路散文创作的普通读者旁观所得的感受而言,同样是围着历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渐呈模式化和潮流化的那种初始面目的散文版“讲史热”,跟如今有多媒体烘托和多方位包装可恃的电视版“讲史热”相比,在内容和风味上本来都有相当明显的区别。只是到了最近这一两年,也就是电视上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散文版的“讲史热”才开始积极转型,使劲往电视版“讲史热”的路数上靠。发展到现在,终于已成合流之势:随便翻开一种文学期刊,都不难看见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的散文篇章。
③经营笔墨文思的书面文学创作者,去电视节目里寻求一些学习或借鉴的资源,这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是在当前随着电视“讲史热”而翻卷出来的许多专以“述史”和“论史”为务的散文作品中,这样的学习、借鉴,其实只是一种在文学和非文学的价值上都缺乏创意的形式模仿和思维抄袭。而就在这种模仿和抄袭中,在不断的争议和持续的关切下绵延、累积了十几年之久的散文写作领域原有的那种立足现实而面向历史的文化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却遭到了彻底的切断和遗弃。
④回顾起来,曾几何时,文学评论圈里环绕余式文化散文,还一度“酷”评迭起,声浪滔滔,响彻南北,连篇累牍,多年不绝。与闻经见者,至今都还犹在耳畔。真不知道,当年为发现余式散文中笔锋最终只敢避实就虚、朝无人无事的文化苍茫中瞄准的模式而慷慨陈词、痛下针砭的那众多雄辩正义之士,面对今天散文界连余式忧患和余式反思都快要不能容留的新时尚,他们是否还能犀利如故地置辞批评?
⑤可见,风气发生改变之处绝不仅是创作界,今天的评论界刀枪所向,也早已不是为在道理上较真,而是为在舆论场里造势。比如,为了从理论上给当前的“讲史热”张目撑腰,不少论者已经成功地歪曲利用了胡适和克罗齐——这两位因故世实在太久而早已没法给自己做主的中外名人,一个被硬按着说出“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混话,一个被强扭着自打嘴巴、全盘否定自己的本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于是,倾力面向所谓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大众趣味之所好,完全由着初中文化程度所允许的思想兴致和认识极限,来打扮和简化历史,好像就都成了跟中外前贤的圣明主张不谋而合的正当之举,再容不得任何人来批评,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⑥不信这个邪的人,当然还要批评。不过,批评并非是为了和谁对着干,也不是因为针对“讲史”和“写史”的具体某人某文产生了非说不可的恶感,更没妄想要把谁给当草拔掉,只是为了理清事实和道理,让不愿意跟风跑的作者、读者和观众,也能有一份从思想认识上安顿住自己的充足理由。眼下这阵“讲史热”和“写史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既是一场社会性的“热”,我们多数人都为它们的形成和扩展,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在这过程中,又有些什么因素在吸引着我们并引发了我们对它们的认同?
⑦对以上所问,概其要害,答案可归结于一点,就是一“讲”一“写”之间,“历史”里泛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且是较之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实际生活感触,又往现实人心深处的幽暗里狠扎了一层的那种表里俱现的生活状态。甭管是历史上的哪个片断、哪个人物或哪个事件,之所以一经“讲史”转述、渲染,或“写史”者的铺排阐发,就可以让我们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不必费丝毫心力,不需仰助旁的任何专门知识,就可以轻易地想见其状貌而把握其灵魂。“讲”史者和“写”史者都是三下五除二,熟练而刻意地把历史捏巴成了一团可与我们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和色调一一对应的彩泥。如此摆布和利用“历史”,固然热闹非凡,但由此映衬出的,既不是所谓拨云见日方能得见的历史真相,也不是当今的社会和人性慎终追远、激浊扬清的向上提升态势,相反,倒是我们的世道和人心在大张旗鼓中自甘委顿乃至向下沉沦的一派精神荒寒。
(选自2007年4月19日《文艺报》,有删节)
1.下列表现不属于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中“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的是(3分)()
A.普通受众对能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历史,轻易地想见历史状貌而把握历史灵魂的欢迎与自慰。
B.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C.各级各类媒体全方位烘托和多方位包装
D.一些“写史”者与之合流,一些论者为之张目。
2.依据文意,下面说法能够作为散文“写史热”与电视“讲史热”已成“合流之势”证据的两项是()()
A.许多文学期刊中的文章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
B.电视“讲史热”为迎合大众的趣味,随意打扮和简化历史。
C.散文“写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呈现出模式化和潮流化趋势。
D.散文版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积极转型。
E.随着电视“讲史热”而翻卷出许多专以“述史”和“论史”为务的散文作品。
3.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热’了历史‘冷’了现实”的弊端。
4.从原文内容来看,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历史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