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剡《唐多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懊恨西风催世换,更随我,落天涯。 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庐陵人,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
A.“叶声寒、飞透窗纱”,是说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季节已由夏入秋。 |
B.“催世换”的“世”,在这里双关时世,借季节的交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 |
C.词的下阙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借用这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从而表达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
D.词的最后三句写词人沦落天涯,露宿于芦花之中,相伴的只有无数的大雁和明月,烘托了凄凉孤苦之情,使亡国之痛进一步深化。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1)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登高》之中某联的诗意。请写出这一联并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请从表情达意及效果的角度,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的叠字进行评点。
▲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写得极为深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 ________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由颈联中的某一意象可以联想到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借此意象自比,表达内心徘徊不定、“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表达的感情:▲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句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7分)
谒金门①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②,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③,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注]①谒金门,词牌名。②羽玉,白鸥。③高轴,高卷。上阕描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试结合诗歌概括其具体表现。
答: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歌下阕加以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