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09年,有《京华百二竹枝词》写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驱使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生活水平的提高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西式礼仪广为接受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阅读“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工厂检查所调查的全国工业分布表”,对该表内容解读不正确的是

省市
上海
南京
青岛
北平
天津
汉口
山西
陕西
云南
工厂数(个)
5418
25
321
31
92
69
27
2
16
省市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东
河北
湖南
江西
河南
威海卫
工厂数(个)
206
53
42
37
28
39
3
24
2

A.我国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B.中西部的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
C.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D.因东三省被日本控制而未统计在内

图反映了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下列对图所示情况产生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中国织布机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台)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②民国倡导使用国货
③欧洲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
④抵制日货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

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一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材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中国“积弱”的根源 B.主张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自强”
C.主张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D.主张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