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历经1300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唐初考试由于“明经多抄义条,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才”,乃下诏进士加试诗赋。作诗赋既要具备足够的自然常识、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要有激情。这一切都有助于活跃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感情。但科举考试在于选拔官吏,并非选拔诗人,诗赋作得好,并不一定善于吏治。唐代宗时礼部尚书杨绾批评开元、天宝之际的进士“以声律为学,多昧古今”,“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旧唐书》 卷一一九 《扬绾传》)。他认为经史知识是居官所不可缺少的。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朱熹,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前者认为诗赋无补于治国,后者认为诗赋无助于人的道德修养,都要求取消诗赋。但直到清末,诗赋一直是进士科的考试项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告示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四:南闱放榜图(清代科举考试江南乡试放榜图) 

——《中国大百科全书》
根据以上材料,选择恰当角度,对上述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作点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组织方式和政权组织形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的政治文明发展史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这表明,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常设机构),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1)据材料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简要说明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在哪些方面借鉴雅典的民主政治运作方式?
材料二我们提倡民权,便不可完全仿效欧美……。中国几千年来,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习惯和欧美大不相同,中国社会既然是和欧美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4月)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根据材料说明孙中山产生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对民主政治演变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概况,并指出“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是何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一、二中两个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影响?(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 ,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原因。
材料二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 ,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日趋扩大是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之一。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地中海区域扩展到西欧并逐渐扩展到亚洲、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的过程,也是国际经济关系演变的过程。二战后,世界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表现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它的动力和主要途径是什么?
(2)根据下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