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谈病(节选)郝郑宏
① 一日,表弟来访。时值南方高温,森林火起,北方春早,麦苗不生……
② 寒暄过后,知他学医,遂与他谈起有关医学的话题,问他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
③ 他对此话题不甚感兴趣,支吾道:鲁迅似说过中医亡国。问他中医如何亡国,他便不作答。
④ 我说,换个角度,你平时喜欢玩电脑,我就向你请教一个电脑方面的问题,你认为是否可能发明一种非常高明的杀毒软件,不仅能把所有电脑病毒都杀掉,并从此以后,使电脑病毒绝迹?
⑤ 他想了想后说,不可能
⑥ 其实答案很简单,除非人类彻底断了发明电脑病毒的念头,否则再高明的杀毒软件,也不可能使电脑病毒绝迹,杀毒软件和电脑病毒之间本来就是相生相灭的关系。
⑦ 再回到医学的话题。现代西方医学与疾病的关系何尝不类似于杀毒软件与电脑病毒的关系。古代的事不必说了,那时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是毒虫猛兽。倒退几十年,那时人们身上头上生虱子、肚子里有蛔虫都是很常见的事情;等里用现代医学的手段把寄生虫杀死了,更小的东西,如细菌、微生物就冒出来……当年欧洲人入侵非洲时,普遍感染上各种所谓不知名的“热带病”,死人无数。欧洲医生遂不计辛苦,经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某种“药物”,可以杀灭“细菌”或“病毒”。但同时也完成了“细菌”或“病毒”间的一次生物链传播。从此,新的“病毒”被制造出来,以致无穷无尽。
⑧ 其实这一切麻烦的根源在于欧洲人的入侵行为。只要欧洲人不入侵非洲,就不会有什么“热带病”,社会也不必养活如此多的一生。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此类“无中生有”的人和事太多,说回来还是人心出了问题。比如:只要人类少一点嗔恨心,多一点平等心,就不会有那么多战争的威胁,也不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制造武器和养活军队;只要人类少一点贪婪多一分智慧,就不会导致如今把自然环境搞得如此恶劣(以致四时紊乱,气候颠倒),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天气“预报”、人工“增”雨“科学”抗旱……
⑨ 既然谈到人心,这就可以把话题引到中医上来了。
⑩ “不治已病治本病”,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皇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否则“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1然而现代人终日做着“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苦差事却不以为苦,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提醒道:“人类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方面所谓的进步,都是建筑在我们无法忍受的损失之上的。
○12损而又损,圣人的时代一转眼就过去,圣人的言论片刻间就被遗忘……与此同时,电视上一群小人儿在欢呼:朝老天开炮!人工“增”成功了!
○13本来下雨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何以竟变得如此复杂呢?下列对文题中的“病”的理解,能准确体现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
A.指认身体里的寄生虫、细菌、微生物等“病毒” |
B.指欧洲人入侵非洲时感染的不知名的“热带病” |
C.指现代生活中人遗忘圣人言论、欲望过度之病 |
D.指自然界高温、干旱、沙尘暴等异常气候现象。 |
对文中画线句子“不治已病治本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指社会上的人们生病了才想到要去治疗,才想到要锻炼身体、从根本上杜绝生病 |
B.指中医提倡的不要等病象已成才去治疗,而应由表及里、从根本上找原因去防治。 |
C.指中医注重“以预防河五脏调和为本”的养生之道,不主张等病患已显才去治疗 |
D.指对社会及自然界的各种“病”态现象都要注意从表相岛内里找原因去“治疗” |
对这篇文章内容、思路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以自然、人体之“病”引出的话题,最后归纳到“人心”之“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B.文章借中医之说,谈治世之道,暗含了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
C.文章以杀毒软件与电脑病毒的关系类比现代西方医学与疾病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是相生相灭的。 |
D.全文以自然界的“病”为线索,在①⑧○12○13节都提及抗旱问题,形成一种呼应,思路清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今天你“围脖”了吗
“刚在跑步机上走了半小时,出了一身汗,感觉不错。有两个多星期没跑了,要是能坚持,效果应该不错。”这是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的第一条微博,2009年9月14日傍晚从手机上传,当时新浪微博刚刚兴起。
这条略显平淡的微博,转发3次,评论34次,之后掀起了互联网各大网站新的浴血鏖战,成为网络新的激情和生命力来源。不到一年,新浪微博已经风云突起,傲视群雄,成为社会最热门话题。而曹国伟本人因此获得2010年度“十大华人经济领袖”称号。
2010年4月6日,凤凰网微博开始邀请内测。至此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凤凰网五大门户已经先后推出微博产品,微博人气迅速超越博客、论坛,大受青睐。
同为新工具,各大网站的微博口号并不一样。
新浪微博是“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记录精彩;腾讯微博则很亲民,“你的心声,世界的回声”;网易微博专注个性化,要做“有态度的微博”;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凤凰微博,期望“点滴生活,精彩世界”;搜狐微博继续发展名人战略,张朝阳亲自上阵,并且邀请赵本山、李连杰等好友加入,把“来搜狐微博看我”的大广告印上了北京、上海等都市公共汽车……
微博用户呈现井喷式增长,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预测,“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将出现在2012年至2013年左右,市场将在2013年进入成熟期。”
报告指出,眼下,微博的当务之急是探索成熟的产品运作和盈利模式。
微博如何盈利存活?对此,中国微博的始祖曹国伟显得淡定。近日接受CNN采访时,他表示,截至4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1.4亿,目前仍在快速增长,新浪“首要任务是做好产品并扩大平台”。最新报道则称,新浪微博将在第三季度向小规模用户推出虚拟货币——“微币”,这个盈利渠道是否畅通,仍有待检验。
腾讯微博事业部总经理邢宏宇透露,截至5月,腾讯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2亿。“但今年腾讯微博依旧不考虑盈利的问题,仍将把提升用户体验放在首位。”搜狐张朝阳也坚称搜狐微博“暂不考虑商业模式,将继续抢夺市场份额”。
作为微博“鼻祖”的美国Twitter公司,成立于2006年,至今仍没有核心的盈利模式。它以“what’s happening”为口号,允许用户每次发送不超过140字的即时信息,向商业用户收费来获取收入。和国内微博不同的是,Twitter仅仅审查客户发布的广告信息,并不限制暴力、诽谤、色情等言论的上传;而国内则投入巨大的成本来审查原创微博,如新浪的自动监控系统,分区域、等级进行不间断检测。
此外,新浪、腾讯等主流微博平台有个心照不宣的共同点:微博暂时不可注销。这说明各大门户的微博用户将只增不减,竞争愈演愈烈。
伴随新科技在网络平台的高频率运用,或许微博将不断完善,历久弥新,或许会被“小博”“中博”之类的新传播方式完全淘汰。
明天不可预测,今天,你“围脖”了吗?
(摘自《中国青年》:陈敏《微博改变中国》) 下列关于“微博”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微博始祖曹国伟获得2010年度“十大华人经济领袖”的称号,与新浪微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风云突起,成为社会最热门的话题有密切关系。 |
B.进入2010年4月以后,随着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先后推出微博产品,微博人气迅速超越了博客和论坛。 |
C.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指出,微博的当务之急是探索成熟的新产品运作模式。 |
D.新浪、腾讯等主流微博平台采取微博暂时不可注销的做法,说明各大门户的微博用户将只增不减,竞争愈演愈烈。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09年9月,曹国伟发的第一条微博,掀起了互联网各大网站新的竞争,成为网络新的激情和生命力来源。 |
B.新浪、腾讯、网易等各大网站的微博口号不一样,既表明了他们的经营理念的不同,也体现了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 |
C.眼下,微博的发展态势很好,随着微博用户的迅速增长,2012年至2013年左右将成为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期,到2013年,市场进入成熟期。 |
D.腾讯微博用户已超过2亿,他们将把提升用户体验放在首位,而搜狐微博则将继续抢夺市场份额,不会考虑商业模式。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如何盈利存活,是各大网站都在思考的问题,新浪微博向小规模用户推出的虚拟货币——“微币”,应该是比较畅通的盈利渠道。 |
B.最先推出微博的是成立于2006年的美国Twitter公司,它虽然至今仍没有核心的盈利模式,但是通过向商业用户收费来获取收入,却能弥补其投入的巨大成本。 |
C.美国Twitter公司仅仅审查客户发布的广告信息,并不限制暴力、诽谤、色情等言论的上传,这就表明它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
D.伴随着新科技在网络平台的高频率运用,微博或许会退出历史舞台,而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小博”“中博”之类的新传播方式。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心中的小火炉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⑵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⑶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⑷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⑸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⑹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⑺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⑻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第⑷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赏析第⑺段中画线的句子。
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造的人一起自我灭亡。“科学怪人”这个名词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则是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对近代科学发展略有所知的都当知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务,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科学发展后,它也会成为一个体制,一种权力体系。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卡逊女士的遭遇。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而当代基因科技发迹后所造成的“科学怪食”就是个新兴的话题和论争的焦点。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
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其他便会生长停滞,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前述的作家阿特伍德大胆地认为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它会隐藏不彰,等到其他条件配合,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质的作物,只要找到基因加以移植,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人们不敢预测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福祉,但也产生了许多恶梦。对大自然知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南风窗》2013年第24期下列关于“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玛丽·雪莱在19世纪上半叶科学初兴的时候,已警觉到科学家定会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书来警示世人。 |
B.前几年,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用一本科幻小说《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尽现无遗。 |
C.美国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卡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发动了排山倒海的围剿。 |
D.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基因科学必将造福人类。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肯尼迪政府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显示出政府利用特权,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
B.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也将是今后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
C.欧洲 “英国医学会”里的一大群生化专家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 |
D.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的蕃茄,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就是“基因流动”一种形式。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怪人”和“科学怪食”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自私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造成其滥用、误用,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
B.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的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证明基因污染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其危害是致命的。 |
C.基因科技发展到今天,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流动,培植出新的作物品种甚至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都不是难事。 |
D.正确对待基因科技的态度应该是: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曹禺执教剧校
曹禺来到南京几天了,这正是1936年的初秋季节,他一正忙着整理行李,接待新的朋友。他作为国立南京戏剧学校的教授,应聘到这里来教书。虽然,很疲惫,但心情却有另一番新的滋味。
他在事业上是一个从来不敷衍的人,他的热情不但贯注在创作上,同样,也渗透在教学里。他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带入戏剧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剧本上的一句台词、一个停顿,他都能讲出它内在的底蕴。他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这就把学生迷住了。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都是美不胜收。许多同学回忆说,万老师上课,可谓绝妙,他有学问,会表演,又有创作经验,因此,讲起课来就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加上他那口才,所以,每次上课,课堂里都挤得满满的,连外班的学生也来听他的课。他还有一套辅导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和理解剧本的水平,除重点讲授一些剧目,还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名著。他不是一般地布置一下,任其自流,而是按照点名册,具体规定某某读哪本名著,并让每个人都要写出读书报告,或分析主题和人物,或分析戏剧结构和冲突,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更换新的阅读剧目。这样一种指导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益匪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鉴赏能力。因为他所读中外戏剧名著较多,才能这样指导学生;同时,也因为他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这样不怕麻烦,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排戏,他基本上是运用他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他首先发动学生讨论剧本,从主题、人物到台词,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务求理解透彻。具体排练时,又指导得十分细致。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它的含义是什么,该怎么念,又该怎样动作,几乎等于他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学生们说:“万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他写的剧本处处体现出他的艺术匠心,写得那么细致,连动作都写出来了,他指导学生排戏,也是这样,独具一格,犹如中国的工笔画。”他的教学和他的日常生活风度迥然不同,他为人比较谨慎,沉默寡言,但又很马虎、不拘小节,不会料理生活,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很随便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但是,在排演场上,却挺较真,连一个动作都不准错。一旦进入创作领域.他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曹禺来南京不久,便同马彦祥、戴涯等一起组织起“中国戏剧学会”,他们“为适应新兴演剧艺术职业化的要求”,组织了这个学会,强调通过演剧来研究话剧艺术。他们第一次便筹备了《雷雨》的演出,由曹禺扮演周朴园,马彦祥扮演鲁贵,戴涯扮演周萍,郑艳梅扮演繁漪,李虹扮演四凤。这是曹禺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这次演出之中。当《雷雨》在南京世界大戏院公演时,一下子便打响了,可以说轰动了南京城。特别是剧校的同学看到老师们的示范演出,真使他们大开眼界。马彦祥后来回忆说:我看过不下十几个周朴园,但曹禺演得最好。这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己的人物,他是个好演员,他懂得生活,不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我觉得演周朴园没有比他演得更好的了。
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也可以说是他享受创作的愉悦和欢欣的一年。
(节选自田本相《曹禺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曹禺在南京剧校执教年,虽然身心疲惫,但因为到一个新的地方,从事一份新的职业,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心情也另有一番新滋味。 |
B.曹禺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有学问,会表演,创作经验丰富,口才又好,因此,讲起课来挥洒自如,让同学们感到美不胜收。 |
C.曹禺指导学生排戏的方法,就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指导。 |
D.周朴园是曹禺第一次扮演的戏剧角色,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已的人物,是个好演员,懂得生活,因而演出很成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
E.本文主要从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指导学生排戏、组织“中国戏剧学会”三方面叙述传主在南京剧校执教的事迹,首尾呼应,语言平实。曹禺在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时,教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文章重点写曹禺在剧校的执教情况,第三自然段结尾提到他的日常生活风度,有何用意?
曹禺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的教学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言的骡子
相裕亭
冬日黄昏,太阳像个霜打的红柿子,软蔫蔫地落下了。可那会儿万顺大叔正起劲地赶着他的骡子,从村东的水泥制板场又拉来满当当的一车水泥板子,精神抖擞地奔着这边公路赶来。他的儿子——一个长着小黑胡子、个头儿比万顺大叔还要高出一头的大小伙子,这阵子可能还在为刚才与父亲的争执而不快——远远地跟在后面,好像前面的车和车上的水泥板子与他无关。
万顺大叔看儿子那副熊样,不想搭理他。万顺大叔想拉完这一趟,返回来再跑一趟。可儿子不那样想,儿子想拉完这一趟,就收工回家。他和西巷的三华子约好,晚饭后要去城关找朋友玩。
可父亲不让,父亲说:“今晚得把九更家的楼板送齐了。”
儿子说:“明天再送不行吗?”
父亲说:“明天还有吉庆家的、小套家的等着哩!”
小村腊月,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好多人家都选这个时候盖新房。万顺大叔为了揽下这送楼板的差使,专门在水泥制板场请了酒席。这阵子正忙得不可开交,他巴不得眼前的骡子能变成一匹马,一匹能多拉快跑的骏马才好哩!可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正好与老子的想法相反。这小兔崽子,从小到大,一天力气活儿没干过,整天当个宝贝一样疼着他惯着他,把他惯坏了!而今,干什么都没有长进,见天就知道和三华子伙在一起四处疯玩。
万顺大叔不想跟他啰唆,套上骡子,如同身边没有这个儿子一样愤愤地赶着车,前头走了。儿子看父亲拿他无所谓,他本不想跟父亲走,可也不敢离去,就那么很无奈地跟在父亲后面,如同无事人似的。
眼看,前面就是村路与公路的交叉口。那儿,有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陡坡。
但是装满水泥板子的骡子车爬上去很不容易,尤其是公路上浇灌了水泥板道以后,明显高于那条横向而来的乡间土道。
好在,万顺大叔的骡子爬过这个陡坡,知道在什么时候加劲,什么时候瞪起眼来爬坡。万顺大叔也相信他这老伙计有那个能耐。但他,在骡子加速的那一刻,还是下意识地回头瞥了儿子一眼,万顺大叔想让儿子快点儿赶过来,在后面用力推一把。看儿子那副蔫不唧的熊样,万顺大叔气不打一处来!他一咬牙,扬起鞭子,嘎,嘎!两声空响,给了骡子一个爬坡的信号,那骡子立马陡起耳朵,蹄下生风,扬起一片烟尘。万顺大叔在那烟尘中,随之弓下腰,一把拽住车子左边的护栏,瞪圆了眼睛,与骡子奋力冲向陡坡!
万顺大叔想在儿子面前显显他的能耐!他想正告儿子:你个小兔崽子,少在老子面前耍横,老子没有你来做帮手,照样能把这车水泥板子拉上坡去!往常,儿子不在的时候,万顺大叔与他的骡子确实那样爬过。
可今天,那头骡子跟万顺大叔跑了一整天。一天中,每一车的水泥板子都装成小山一般高。这会儿,那骡子可能是体力不支了,万顺大叔抓住护栏的那只胳膊已经帮骡子下足了力气!可那骡子,偏偏在前蹄踏上公路的一刹那,打了一个前踢,就听咔嚓一声脆响,双膝跪地了。随之,车上的水泥板子往前一倾.当即把骡子压趴在地上了。
万顺大叔扬起鞭子,想让骡子站起来,快站起来!万顺大叔猛抽了骡子一鞭,声嘶力竭地扯嗓高喊:“驾,驾!”
走在后面的儿子,看到前面发生了意外,一个箭步蹿上来,跳到车子的尾部,想以他身体的重量来平衡骡子背上的压力,企图帮父亲,或者说是帮骡子重新站起来。
父亲看到儿子的举动,心中虽有些暖意,可他仍旧面无表情。但,接下来,父子俩配合得十分默契。就在儿子纵身跳上水泥板车的一刹那,万顺大叔啪的一声鞭响,正抽在骡子的脖子上,给了骡子一个死命令,让它站起来!
骡子极有灵性,随之划动四蹄,想站起来,但它并没能站起来。这期间,万顺大叔又是重重一鞭,这一鞭,狠狠地抽在骡子的耳根部,这对于骡子来说,是无情的抽打,是凄惨的抽打!与此同时,就看那骡子瞪直了眼睛,从肚皮底下伸出一条后腿,划动了一下,没有找到支撑点,但它的两条前腿却神奇般地支撑起来,随之另一条后腿也颤悠悠地支撑住了。可,就在万顺大叔拽紧了缰绳,强迫骡子往前迈步时,就听扑通一声响,骡子再次重重地倒下了。
万顺大叔扬起鞭子,还想抽打它,只见那骡子脖子一软,鼻孔里呼出长长的一团热气,两行浑浊的泪水,如同两条蠕动的蚯蚓一样,顺着它眼窝的黑线汩汩地流下来——那骡子的一条后腿,被顺势而下的水泥板子给撞断了。但,骡子无言,无法诉说它的腿断了,辜负了主人的期望,它在主人的皮鞭下,深深地把头戳在地上了。
这时候,儿子从后面过来,想看看前头的骡子到底怎么了,没料到,此刻,正蹲在地上与骡子“对话”的万顺大叔,抹着骡子的热泪,莫名其妙地扬起鞭子,冲着儿子,劈头盖脸,噼啪噼啪地打来。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既是环境描写,又具有象征意味,为故事的展开营造氛围,“太阳软蔫蔫地落下了”也蕴含着小说的悲剧意义。 |
B.小说中多次写到万顺大叔的心理活动,一则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二则充分揭示了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 |
C.小说结尾写到骡子“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它眼窝的黑线汩汩地流下来”,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骡子对自己命运的伤感。 |
D.父亲用鞭子抽打儿子的反常动作,突出了万顺大叔对相依为命的老伙计深厚的感情,骡子受伤了,他心疼。在艰难的生活中,畜生比儿子还要亲。 |
E.小说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展示了转型期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交织,通过对一骡子命运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骡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主人公万顺大叔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重要的手法是对比,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