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的数据。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货币单位:1936年币值:亿元
资本 |
1920年 |
1936年 |
20-36年平均增长%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中国 |
6.61 |
44.8 |
26.09 |
63.2 |
9.0 |
外国 |
8.13 |
55.2 |
15.16 |
36.8 |
3.9 |
合计 |
14.74 |
100.0 |
41.25 |
100.0 |
|
A.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 B.国民政府的推动 |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近代一位思想家曾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B.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 |
C.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 D.反对君主制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农民战争也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之“屠毒”者、“敲剥”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A.董仲舒《春秋繁露》 | B.顾炎武《日知录》 |
C.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D.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提倡男女平等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④有利于思想解放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不属于其“罪证”的是
A.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狗彘” |
B.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
C.指责皇帝“以一人疑天下,以一人私天下” |
D.主张“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 |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说这句话的是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