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图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上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图a和b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ug/L及30ug/L的培养液中数量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1)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2)图a显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 发生了改变。
(3)比较a、 b两图,还能得出哪些结论是① 、② 。
Ⅱ科学家曾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流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 |
Ⅰ |
Ⅱ |
Ⅲ |
GP和NP |
GP=55.6×102 NP=1.3×102 |
GP=176×103 NP=6×103 |
GP=59.3×106 NP=49.5×106 |
NP/GP |
0.02 |
0.03 |
0.85 |
R |
54.3×102 |
170×103 |
8.8×106 |
未利用 |
—— |
62.8% |
99.7% |
(1)Ⅱ所代表的动物是 ,其呼吸产生的能量用于 。
(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 。
(3)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原因是 。
(1)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发挥功能作用的第一步是检测。直接向人体组织细胞中转移基因的治病方式叫。
(2)将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按其种类和所需数量严格配置而成的培养基称为 ,细胞培养所需CO2气体的主要作用是。
(3)在精子触及的瞬间,会产生阻止后来的精子进入透明带的生理反应,它是阻止其他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一道屏障。除此以外的另一道屏障是。
(4)城市是由、和所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治理需要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综合治理。
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圆褐固氮菌(可利用空气中N2合成含氮有机物)和酵母菌混合在一起,得到混合菌。请你完成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的分离实验
步骤,并回答有关问题:
(1)主要步骤:
①制备两种培养基:一种是培养基,另一种是加的培养基。分别分成
两份,依次标上A,A′和B,B′,备用。
②分别向A、B培养基中接种。
③接种后,放在恒温箱中培养3~4天。
④分别从A、B培养基生长良好的菌落中挑取菌种,按照A→A′,B→B′的方式进行接种。
⑤接种后,把A′、B′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培养3~4天。
(2)回答问题:
在步骤①中,为保证无杂菌污染,实验中应采用的主要措施有:对培养基进行
;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灭菌;接种过程在附近进行。
第④⑤两个步骤的目的是获得 。
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①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见下图)。②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
(1)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I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
(3)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物种、个体、基因)之间的差异。判断的理由是 。
(4)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多选)
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
B.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
D.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 |
(5)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那么,两地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状态是:。
利用发光细菌,对海水是否受到重金属污染及其污染程度,可以进行生物监测。请完善下列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
(一)实验原理:生活在海洋中的发光细菌,当海水受到重金属污染时,其代谢会受到影响,导致发光受到抑制,其抑制的程度可用抑光率(发光被抑制的百分率)来表示。
(二)实验材料及器具:发光细菌悬液、受重金属污染的海水水样、3%NaCl溶液、荧光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细菌发光强度)、试管等。
(三)实验步骤:
(1)按下表配制各组溶液:
(2)完善实验步骤:1号试管中应加入:3%NaCl溶液、海水水样、发光细菌悬液分别为、、mL。
(3)各试管摇匀,培养15min后,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
(4)记录。
(四)实验结果处理:
(1)计算相对抑光率。按照公式:相对抑光率=
计算各组相对抑光率。
(2)假如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名称是,纵坐标名称是 。
(3)根据坐标图,填写表格如下:
(五)结论:
根据表格所示的假设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海水水样 。
果蝇体表硬而长的毛称为刚毛,一个自然繁殖的直刚毛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卷刚毛雄果蝇。
(1)已知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不在性染色体的同源区,卷刚毛性状是如何产生和遗传的?对此,有一种假说认为这是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请尝试再写出两种假说:。
(2)若已知这只卷刚毛雄果蝇与直刚毛雌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全部为直刚毛,F1雌雄果蝇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毛雄果蝇=2∶1∶1,并且控制刚毛形态的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据此事实来推断,最合理的假说是 。
依据这一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并利用现有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最简单的验证实验。实验设计的思路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