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与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更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现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摘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30 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苏联的工业化又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说明采取这种途径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苏联所建立的经济体制的模式。
(4)苏联的经济建设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九年五月四日荣宗敬向国民发出《倡议书》
尊敬的各企业同仁们:您们好!
1915年前后,各帝国主义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我国内群众展开了声势浩大地反帝爱国斗争,社会上也涌现了实业救国的运动等,这些都使我们的企业取得了极大的增长,迎来了一个发展强劲的时期“短暂的春天”。可我们的企业的生存依然艰难,经常无冤无故地上交各种税收,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而国际市场却被外国资本家们阻挠着、垄断着。……
材料二这些新兴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的商人阶层和劳动阶层,这些人不同于旧式的不关心政治的商贾和农民,而是对中国在帝国主义压抑下的困境很敏感,并且决心保卫国家利益。这些人大多数居住在城市……从1907年至1917年,这些阶层中至上有一千万人接收了近代教育,被灌输以一种强烈的民主主义者的决心,要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混乱的双重苦难在“救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荣宗敬发表《倡议书》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吗?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撒切尔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失业率也持续下降,达到了正常水平。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里根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几年之内平衡联邦预算。1981年2月18日,里根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根据这些方面的内容制订的。
从1983至198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2%。这次回升时间,高于战后前8个经济周期45个月的平均长度。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撒切尔改革与里根改革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2分)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
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
(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
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
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河南由于为元末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战后人口稀少,所以也成为移民的重要目的地。“朱元璋以为,河南、山东人口比例不合理,民少地多,地有遗利,并且这是因为土壤和气候的关系,‘土宜桑枣’,颇便生计。而山西地方也同样存在着人地关系不和谐的问题,‘民众地狭’,人多贫穷,双方可以有无互补。为此,朱元璋下大决心从事山西民的移出活动。”“若以人口计,华北平原在洪武最后10年的移民数量至少应接近50万人。”之后的永乐时期继续了洪武时期的移民政策,但规模上不及洪武时期。
一一《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迁民及其影响》
材料二 正进入经济增长迟滞期的欧盟各国为了挽救颓势,近年也大开投资移民的方便之门,据华商移民专家介绍,现阶段备受热捧的欧洲买房移民政策均以“买房”为投资核心,相当迎合中国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以葡萄牙买房移民项目为例,非欧盟公民在葡萄牙购买价值不少于50万欧元的房产,即可全家获得葡萄牙居留身份,在旅游、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多项福利。除此之外,葡萄牙房产投资不仅不限定类型、套数,而且拥有永久产权,保值增值功能显著,成为中国投资者最受青睐的“香饽饽”。
欧元汇率的持续走低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购买力,再加上“欧盟身份”的利好加持,以求在价值洼地的投资契机下实现“低买高卖”的投资效益。华商移民专家认为,目前,欧盟经济发展势态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虽然经济复苏进程可能缓慢,但整体方向仍是积极的。
——《欧盟推3150亿欧元刺激计划欧洲投资移民适逢其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前期实行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前中国人移民欧盟各国的主要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人口迁移表现出的一般性特征。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官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公共机关)。……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而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它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探讨中国君主政治制度改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大地已经萌生一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与此适应,黄宗羲提出的与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封建异动因素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是令人瞩目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客观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与生活愿望。
——摘编自谢贵安《<明夷待访录>“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出现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