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完成有关问题:
(1)玻璃管E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广口瓶D内盛的试剂是________,此装置的3个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从试管E导出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5)装置F中U形管观察到所收集的物质的颜色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
(6)该实验还缺少一个________装置。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
请按要求填空:
(1)利用B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
(2)A、C、E相连后的装置可用于制取Cl2并进行相关的性质实验。
①若在丙中加入适量水,即可制得氯水。将所得氯水分成两份,进行Ⅰ、Ⅱ两个实验,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如下:
实验序号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Ⅰ |
将氯水滴入品红溶液 |
溶液褪色 |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性 |
Ⅱ |
氯水中加入 NaHCO3粉末 |
有无色气泡产生 |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具有较强的酸性 |
请你评价实验Ⅰ、Ⅱ的结论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②请利用上述装置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分别指出甲、乙、丙中盛装的试剂、实验现象及结论)。
(3)B、D、E装置相连后,在B中盛装浓硝酸和铜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可制得NO2
并进行有关实验。
①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欲用D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其操作步骤为:先关闭止水夹,再打开止水夹,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的操作是。
③试管丁中的NO2与水充分反应后,若向试管内缓缓通入一定量的O2,直至试管全部充满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气体按标准状况计算)。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的有关性质,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A处是气体发生装置,A中所用的实验药品从下列物质中选取。
① Na2CO3② NaOH③ Ca(OH)2④ NaHCO3⑤ NH4Cl
按上图连接好各仪器,现将C处的铂丝网加热至红热,再将A处产生的气体通过B装置片刻后撤去C处酒精灯。部分实验的现象如下:铂丝继续保持红热状态,D中的铜片慢慢溶解,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制取气体所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_______种(不包括连接装置)。
(2)B装置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D中铜片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使Cu片溶解的速率加快,可向D处的溶液中加入下列少量物质中的___________(填下列各项序号)
A.Na2CO3 | B.AgNO3 | C.H2SO4 | D.FeSO4 |
(4)图E中持续通入氧气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他们设计的这套实验装置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对其不足之处以及应如何改进,谈谈你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计算说明这次碰撞是弹性碰撞还是非弹性碰撞。
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操作流程来除去混在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硫酸钠和氯化钙。
(1)试剂A是,试剂C是。
(2)操作a的名称是,操作a得到的滤渣的成分是。
(3)加入试剂C调节滤液PH的目的是。
(4)操作b中用到的主要仪器为酒精灯、、三脚架和玻璃棒。
该同学想利用上述得到的氯化钠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来电解饱和食盐水,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和测定所产生的氢气的体积(约8mL)。
(5)试从上图中选用几种必要的仪器,连成一整套装置,各种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填编号)是:A接___,接___;B接___,接___;
(6)铁棒接直流电源的________极;炭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7)能说明氯气具有氧化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装入的饱和食盐水为75mL(电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假设两极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当测得氢气为8.4mL(标准状况)时停止通电。将U形管内的溶液倒入烧杯,其pH约为___。
I.某校化学实验小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测定和KI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和K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
平均反应速率的计算式为。
实验时,向、
和淀粉指示剂混合溶液中加入
溶液,不断搅拌。在反应(1)进行的同时,发生反应:
(2)
反应(1)生成的立即与
反应,生成无色的
和
。
耗尽时,反应(1)继续生成的
才与淀粉作用呈现蓝色。从加入
溶液到出现蓝色的时间为
。
【实验内容】
(1)实验小组设计的实验记录表和数据记录如下,请将表中字母表示的空格填上。
实验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
试剂 用量 (mL) |
0.20 mol·L![]() |
20.0 |
10.0 |
b |
20.0 |
20.0 |
0.20 mol·L![]() |
20.0 |
20.0 |
20.0 |
10.0 |
5.0 |
|
0.010 mol·L![]() |
a |
8.0 |
8.0 |
8.0 |
8.0 |
|
0.2%淀粉溶液 |
2.0 |
2.0 |
2.0 |
2.0 |
2.0 |
|
0.20 mol·L![]() |
0 |
0 |
0 |
10.0 |
c |
|
0.20 mol·L![]() |
0 |
10.0 |
15.0 |
0 |
0 |
|
20℃时,反应时间![]() |
32 |
67 |
130 |
66 |
135 |
|
为了使溶液的离子强度和总体积保持不变,减少的(NH4)2S2O8溶液或KI溶液的用量,分别用(NH4)2SO4溶液或KNO3溶液补足;溶液混合后体积不变 |
(2)为了使反应充分进行,减少数据误差,实验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的操作是 。
(3)第①组实验的 mol·(L·s)
。
(4)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有(写出一条即可) 。
II.实验小组查资料得知,向含有NaCO3的Na2S溶液中通入SO2,可以制备上述实验所需的Na2S2O3。反应如下:
该小组根据上述原理设计如图19所示装置制备。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①、②中盛放的试剂依次是① ;
② 。
(2)实验过程中,随着气体的通入,装置①中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继续通入气体,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反应结束后,从制得的稀溶液中得到
晶体的主要操作包括: 。
刚切开的苹果,不久果肉的颜色就会变成褐色,即苹果的“褐变”。对此现象,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有人认为,其原因是果肉里的酚在空气中转变为二醌,这些二醌很快聚合成为咖啡色的聚合物。如图所示:
第二中说法:有人认为,其原因是果肉里的二价铁离子在空气中转变成三价铁离子。
针对这两种说法,请回答下列各小题:
(1)请设计简单实验来确认到底哪种说法正确(第一种说法只要证明出苹果果肉中含有酚类物质即可)。
(2)若第一种说法正确,则图中变化的反应类型(填序号)。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加成反应 d.取代反应
(3)若苯环外的取代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不论取代基多长,在一定条件下都被氧化成羧基。若上述酚类物质R基为-CH=CHCH3,请设计途径完成转化:(只说出方案即可)。
(4)写出的含有一个取代基的属于酯类物质,且该酯类物质水解后得到苯酚的结构简式。
(5)若要避免苹果“褐变”,请你说出一种保存切开的苹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