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是因为①工场手工业发展充分②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高③自然地理条件优越④都已成为通商口
岸,便于商业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③ |
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
C.“大跃进”使全![]() |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
有统计显示,北宋时期的72位宰相中,北方(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共41位,江南(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共26位;南宋时期的62位宰相中,北方仅仅5位,江南47位。上述数字不能说明
A.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 B.经济中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 |
C.和江南相比,北方文化已经完全没落 | D.这与南宋偏安江南有关 |
《东瀛识略》记载:“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邑。自成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建、邵郡种植殆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旺盛 | B.福建山区较适宜茶叶的种植 |
C.种茶、制茶获利较为丰厚 | D.国内的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
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剑桥、牛津大学也进行改革,取消必须信奉加尔文教的宗教宣誓,并增设许多自然科学课程。进入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 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
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 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
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 B.注重买田置地 |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 D.注重多样化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