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变式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 年出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到1930年初就波及英国。到1932 年夏秋之际,英国的危机达到了最严重的地步。1931 年至1932年,失业工人达300多万,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危机对英国农业的打击较为严重,1930——1932 年间,农产品价格下降34%,致使农业生产严重缩减。危机对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英国外贸打击也很沉重,出口贸易锐减,国际收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逆差。到1931 年国际收支逆差已达一亿英镑,英镑
的金融稳定地位受到猛烈震荡。
材料二:在危机面前,政府决定紧缩开支,削减社会保险,增加间接税来解决财政问题。这些措施遭到人民的反对,1931年8 月,工党政府辞职。新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力图保全金本位。但在接连不断的挤兑黄金的浪潮的冲击下,不得不于9月20 日宣布放弃英镑金本位,并以此作为克服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1 英镑从价值4.86 美元跌到3.4 美元……为了保持贬值后英镑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英国同帝国各成员国和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
家组成英镑集团。参加该集团的国家的货币与英镑挂钩,彼此间的贸易也以英镑为计算单位。1932年在渥太华举行的帝国会议上,英国与自治领及一些英镑集团国家建立英镑集团之间国家关税互利协定,以利于英镑集团内的双边贸易的发展,加强英国在国际市场上同其他强国的竞争能力。
材料三:失业者的悲惨状况和绝望情绪很容易为法西斯分子利用,连英国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很深的国家也不能完全摆脱法西斯主义的魔影。1932 年10月,原工党大臣小组的一个成员,奥斯瓦尔德·摩斯莱爵士,组成了一个包括形形色色法西斯团体在内的英国法西斯联盟,在各地建立起地方组织。
材料四:1937年5 月,张伯伦上台之时,欧洲国际局势已经恶化,英国重整军备又受到国内经济状况掣肘。张伯伦便企图以绥靖外交来弥补国防军备力量之不足。他一改前任首相不过问外交事务的做法,一手统揽外交大权。在他的主持下,英国议会政府排斥以丘吉尔代表的对德强硬派的主张,形成一整套所谓“全面解决”欧洲问题的绥靖“总计划”。绥靖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避战求和,保持欧洲现状,维持英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其具体战略设想是,通过谈判或协商,牺牲中欧及东欧一些小国的利益,出让自己的某些利益,以部分满足德、意法西斯扩张要求的做法,以“祸水东引”的手段,维护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
请回答: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英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为克服危机英国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英国的政治和外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过去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材料二“统一南北,必以革命之道行之”;“这次革命政府提师北伐,便是要……扫除旧屋(砖)瓦渣滓垃圾之北洋军阀官僚,以建设新国家”;“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对于和议之举并不反对”;“兄弟向来是主张和平统一的人……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材料三“中国人民最恶毒、最强大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嗾使他们互相混战,各系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生存”;“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就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回答:
⑴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中国)“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
⑵据材料二,孙中山用和平方式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有哪两次?归纳当时中国政局变化的共同点。
⑶据材料三,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特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是怎样继承孙中山这一遗志的?其结果如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至今。概述上述三个阶段经济格局演变的情况并分析演变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就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材料二: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材料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来看,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请回答:
(1)概述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贡献。
(4)根据材料概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报·发刊词》(1905年)
(1)材料一是哪一组织的机关刊物?该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2)请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示例:建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
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
(3)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应三国签署(后苏联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三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四(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五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会使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美国所持的态度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有何明显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重大发展之处?
(4)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签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5)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五中这个法?
(6)我国争取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