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 世纪早中期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主张让“看不见的手”(即市场的自由竞争)所造成的市场“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加以控制;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市场自由竞争去发挥作用。
材料二:19 世纪早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1825 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每十年爆发一次,形成周期性经济危机,并蔓延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到来时,商品大量滞销,市场陷于混乱,生产也出现停顿萎缩。
材料三:20 世纪30 年代,英国学者凯恩斯又提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凯恩斯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竞争原则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认为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对经济发展也起重大作用。凯恩斯指出失业和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并避免发生经济危机。30 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针对胡佛政府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一次重大经济改革,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请回答:
(1)联系所学知识,指出19 世纪早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条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评述推行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重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与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有何共同的主张?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了哪些与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同的新主张?
(3)联系罗斯福新政前美国经济状况,简要说明罗斯福新政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因。
(4)联系罗斯福新政的结果,评价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20世纪初和二十年代前后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190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材料三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分为两个阶段:1914—1917年为欧洲阶段,1917—1918年为全球阶段。
——摘编自(美)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K.M.潘尼卡(印度外交官、历史学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将1917年视为一战从欧洲阶段转入全球阶段的主要依据。
(2)结合时代背景,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第六条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概括材料一、二的共同主张。
(2)据材料分析洛克思想与法国大革命间的关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人士唐才常在1897年写道:“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别立新教以抗罗马,而改教之徒云集景附……雷奔电激,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指出“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