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历来被英国视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利用种种借口,千方百计渗入这个连结欧亚两大洲的重要战略地区……1947年2月21 日,英国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了结束援助希、土的照会,声称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使英国在3月31 日以后无法继续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援助。英国强调希、土面临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根本无力维护“民主制度”,由于希、土在军事和战略上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决不能眼看它们落入苏联控制之下。
材料二: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着“极权主义”的威胁。他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他要求国会向它们提供援助。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材料三:其实杜鲁门主义从来没有规定过什么“地理界线”。杜鲁门自己就认为“,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必须进行干涉。1947 年5月22 日,援助希、土法案
经参众两院通过,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出现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三中,你可以看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这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在杜鲁门主义的政策指导下,美国在欧、亚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这就是“解负令”。
材料二 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
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
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
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
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
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法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该新法律条文有何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梭伦身上具有哪些令人钦佩的优秀品德?
(3)梭伦出走后,雅典确立了僭主政治,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缴纳给债主,自己只能留六分之一,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材料二 基伦暴动约十年后,德拉古受命立法。学者们推测,大概他的法律肯定了那早已不为平民所需要的贵族对平民的保护关系,赋予贵族夺取平民土地、将负债者及其妻儿卖为奴隶的权力,使平民的处境急剧恶化,债务奴隶制广泛流行开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参考书(人民版)
材料三 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平民抵押债务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根据希腊的地理环境分析,当时的平民分化为哪两类?
(2)客观评价材料二中的德拉古立法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失与得。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危险的境地”是指什么?如何理解这位历史学家所主张的“高压力量”的确切含义?
阅读下列图文材
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材料三管仲画像
材料四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他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请回答:
⑴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⑵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他的称霸与管仲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⑶李悝在变法中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统治法典是什么?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次改革对魏国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管子(仲)……曰:“相地而衰征(衰征:有等差的征课),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材料三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春秋·公羊传》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仲尼是谁?他对季康子主张的态度如何?
⑵阐释材料二中“相地而衰征”的含义。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
⑶材料三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哪国实行?季康子、管仲的主张和实施“初税亩”主张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又如何?
梭伦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梭伦率领雅典人通过智取从梅加腊人手中夺回了萨拉米斯岛,从而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使他一举成名。此后,雅典发生山地派、平原派和海岸派之间关于政治制度的纷争。梭伦在平民的支持下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指定为当时危机的仲裁人和立法者。
材料二 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僭主政治是一个可爱的地位,可是没有一条路可以由那里走下台。
——梭伦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战争、媾和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带家属移民雅典的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梭伦进行改革有哪些条件?
(2)依据材料三,归纳梭伦改革涉及的几个方面并说明各是如何规定的。
(3)依据材料四,你认为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他的改革对国家体制的形成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