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 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 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 由此可知李鸿章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
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
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了外来侵略 |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
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这说明他
A.提倡师夷长技 | B.主张革故鼎新 |
C.强调中体西用 | D.否定礼乐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