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主要是由于( )
| A.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的分析和把握 |
| B.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
| C.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 |
| D.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 |
最能说明明清时期带有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的经济现象是
|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 B.商业继续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
|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
| D.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贵人很鄙视他们,后来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史书记载,达官贵人的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这表明:①商业繁荣;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③阶级矛盾缓和;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再现直接反映出当时江南
| A.地区性社会分工明显 |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中国的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了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下列是欧洲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请判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不早于中国的
| A.唐朝 | B.元朝 | C.明朝 | D.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