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X在狱中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事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兵,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边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故谓人有那女则可,谓见(见:见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梵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凡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
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于此同事,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雨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怒在丧其元;我令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禁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出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决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紫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

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

根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的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3.

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单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4.

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种的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6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宋代
明代
51人
267人
36000人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百度百科
材料三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唐至明清“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3)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说明材料三、四这些看法形成的原因。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或由于不得其道,误其方向,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或骛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其论虽似高明,但能身体力行者甚少。
——《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1872年9月,文部省在《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日本教育存在的弊端。(4分)
(2)材料二《学制序文》体现了日本怎样的教育主张?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13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4分)
材料二吾今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2)梁启超的上述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三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使吾人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当时陈独秀断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为实现“伦理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做了什么努力?(5分)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对于我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言,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有限和迟缓的。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与海外贸易发展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海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1)分析出现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原因。(3分)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2)据材料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材料三 1979—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图

(3)据材料三,指出2001年后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