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体用之争”的焦点是: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 B.要不要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
《清史稿·选举志》撰“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材料强调清代科举()
A.体系完备分工明确 | B.朝廷重视程序繁琐 |
C.严防科弊追求公正 | D.清正廉洁人才辈出 |
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的政权解读错误的是()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
B.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 |
C.专制主义集权思想浓厚 |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不相关的是()
A.宗法观念的影响 | B.贵族上层的坚持 |
C.聚族而居的现实 | D.异姓异心的担忧 |
《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分析的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①谏官的谏议减少行政失误②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③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④谏官众多谏权滥用难免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司马光说:“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魏)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期,大抵皆循此制。”材料不能反映()
A.魏晋时期三省制的雏形已经形成 |
B.汉魏以来宰相权力被日渐分割 |
C.君主近臣逐渐掌控国家权力中枢 |
D.汉魏以来行政效率的逐渐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