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同学在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时,考察了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请根据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农民在浸种、催芽时,种子开始主要靠     作用吸水,发芽后主要靠    作用吸水。经研究分析100kg的干种子催芽后能得到300kg发芽的种子,这时种子与发芽前相比较,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变化是:水分     、矿物质       、有机物      
(2)早春种子播在秧田里,用薄膜覆盖,可缩短种子萌发的时间。其原因是膜内温度
      ,使种子      作用加强,为萌发提供了足够的     
(3)在稻苗生长期间,农民下田除草,喷洒农药,消灭稻苞虫,其目的是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流向          。在此稻田中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是                ,具有竞争关系的是生物是         
(4)仲秋季节,收获水稻后,有少数农民在稻田里焚烧稻秆,其主要危害是:       
(5)为了减少稻田害虫的危害,防止农药污染,最好采用的措施是     。废弃的稻秆可科学利用,例如将稻秆还田或以稻秆为原料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最终稻秆或“再生纤维共混膜”会被         分解。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生态城市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得的小麦种子CO2释放总量与O2浓度之
间的关系。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Q点时CO2产生的场所是 ,O2浓度≥10%,CO2产生的场所是____。
(2)图中曲线QR区段CO2生成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3)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则有氧呼吸强度 (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无氧呼吸。
(4)根据图中曲线,说明晒干的粮食贮存在低氧条件下能延长贮存时间的原因____。
(5)若将实验材料换为等量花生种子,在只进行有氧呼吸时O2的吸收量将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问题:
Ⅰ.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人类对化学燃料的消耗。科学家发现,在微生物M产生的脂肪酶作用下,植物油与甲醇反应能够合成生物柴油(如下图)。

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M时,选择培养基中添加的植物油为微生物生长提供 ,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 法。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可选用 法。
Ⅱ.三七是一种名贵中药,其有效成分是三七皂苷,可用萃取法提取。
(1)为了提高提取率,提取前应对三七材料进行预处理,即对其进行 。采用萃取法提取某有效成分时需要加热,一般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而用水浴加热,因为
(2)工业化大量而快速生产三七以提取相关成分,可应用 技术,此过程会使用到 等植物激素,对形成的愈伤组织应当测定其 的含量。

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腹部的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________性状,其中长刚毛是________性性状。图中①、②基因型(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依次为________。
(2)实验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③基因型为________,在实验2后代中该基因型的比例是________。
(3)根据果蝇③和果蝇S基因型的差异,解释导致前者胸部无刚毛、后者胸部有刚毛的原因:
(4)检测发现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分子质量比野生型的小,推测相关基因发生的变化为

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________种配子。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______________”这一基本条件。
(2)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________,否定了这种说法
(3)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________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__________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如下图为一实验装置,甲、乙两个小室由一小孔相连通,小孔上覆盖着一个双层磷脂分子薄膜。在两室中分别插入电极,使离子做定向移动。甲室内盛K + 或Na + 溶液,乙室内盛水。仔细看图后回答问题:

(1)图一中,甲、乙两室中水面会上升的是 ,从微观上研究原因是
(2)图二实验中,甲室中的K+ 进入乙室,说明加入的缬氨霉素起到了 的作用。
(3)图三实验中.Na+ 不能进入乙室,说明
(4)上述实验间接地说明了双层磷脂分子薄膜具有 __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