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奇妙的“自然数局”
人们在自然界里,迄今发现的最为神奇的数,就算是黄金数0.618了,不过,神奇的大自然不仅给出了黄金数,还给出了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是意大利13世纪的数学家,他发现有这样一组数列非常奇妙:1,1,2,3,5,8,13,21……这个数列表面无奇,但内里神奇,因为大自然里许多事物都能展现出这种数列,百合的花瓣是3瓣,飞燕草是5瓣,翠雀花是8瓣,金盏草是13瓣,紫宛是21瓣……
现在,人们又发现了一种自然呈现出来的神奇的数字组合系列,这种数字组合系列来源于“七星彩”等彩票所摇出的中奖号码组成的数码群。以当今我国发行的“七星彩”为例,摇奖时,在摇奖现场人员和公证员的监督下,摇奖机里的数码球经过持续30多秒的无规则摇动后,随即排列出从百万位到个位的7位数。
按理这些随机出现的开奖号码彼此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关系才对,但奇妙的是,这些前后出现的号码竟然会出现等值对应关系,而且其后面的号码还会有秩序地重演前面的等值对应关系。
具体说来,现已发现的等值对应关系有多种形式:这期出现了某个自然数号码,下期或下下期又出现了同样的自然数;又如这期或这期与下期两个自然数的和,恰好就是下下期某一单个自然数号码等等;如果单单是出现这种简单的等值对应关系,倒还不算什么,非常奇妙的是,当某一种等值对应关系出现以后,其后面的号码还会有序并持续地重演这种等值对应关系,而且重演现象出现的形式也会完全相同。
这些彼此有序对应的自然数号码组合系列,显然不是什么有一定规则的数列,也不是有固定格式和一定规则的数阵,因此,研究者们认为,称之为“自然数局”比较恰当。
有人认为,这种“自然数局”现象其实潜藏着宇宙万物的深层秘密,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因连续不断地摇奖号码群体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事物——它不是人工编排出来的,因此它就应该能体现出自身的变化规律。更进一步讲,这种现象体现出的就是事物的对应律和重演律,即宇宙万物都不是孤立的。这种神奇现象的出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可以预测地,包括似乎神妙莫测的各种摇奖号码!因此,对“自然数局”的研究,应纳入预测科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入探讨其规律,或许其中隐藏的预测规律会给预测科学家带来重大启发。
——摘自《科学之谜》2009年第17期下列关于“自然数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然数局”奇妙在当某一种等值对应关系出现以后,其后面的号码还会有序并持续地重演这种等值对应关系。 |
| B.所谓“自然数局”指的是彼此有序对应的自然数号码组合的有一定规则的数列。 |
| C.“自然数局”一定潜藏着宇宙万物的深层秘密——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
| D.自然界里神奇的黄金数字、斐波那契数列、“七星彩”数字组合系列等,合称为“自然数局”。 |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 A.数学领域迄今发现的最为神奇的数就算是黄金数了。 |
| B.斐波那契数列神奇在大自然里许多事物都能展现出这种数列。 |
| C.人们又从“七星彩”等彩票所摇出的中奖号码组成的数码群中发现了一种有规律呈现出来的神奇的数字组合系列。 |
| D.作者认为“自然数局”的出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可以预测的,包括似乎神妙莫测的各种摇奖号码。 |
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A.如果把“自然数”的研究纳入预测科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入探讨其规律,将来一定会给预测科学带来重大启发。 |
| B.即使有人能够提早发现七星彩开奖号码的某种等值对应关系,按照重演规律,一一把将要开出的七星彩号码全部推导出来,也不会中500万元。 |
| C.因为“七星彩”等彩票所摇出的数码群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事物,而非人工编排的,所以它一定能体出自身的变化规律。 |
| D.斐波那契数列有一个主要特点,即后一位自然数是前两位自然数的和。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水波卖牛
朱雪
(1)初秋,一大早,水波就把牛从家里赶走了。
(2)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他望着苞谷地、望着稻田,望着路边的树……苞谷地一片浓浓的绿,稼秆上的苞谷穗,还是青壳子。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儿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似的,伸了几个尖尖儿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籽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柿子,可以让人馋得流口水。
(3)水波走在石嘴上的柿树下,两只红柿落在他的脚跟前,一只立刻变成了柿泥,另一只蹦了几下,躺着了。水波把没有摔烂的那只红柿捡起来。一看,柿子有虫不能吃,又猛地扔出去了。扔在了路下面的苞谷地。他拉了一下牛绳,看见牛也在看苞谷地。牛还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水波也跟着牛看去。他又用手拍了下牛背。牛抖了抖身,牛尾巴翘起来,刷了下他拍过的地方。
(4)牛突然对着田,对着苞谷地,长哞了几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着水波,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因为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那是它熟悉的,不从这条路经过。
(5)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6)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7)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仰着头。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它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把头埋下来。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牛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
(8)牛又是一声长哞。
(9)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10)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11)街上很少有牵牛的。客车和小车子,半天才看得见一二辆。自行车、摩托车、货车要多一些。虽是水泥路面,扬起的灰尘,依然从车碾子中间扩散开来。
(12)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一个小型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红的,飘着腥味。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得清楚。粪便,却是一目了然的。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13)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水波的学费了。
(14)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水波不看它。
(15)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它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没它不行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的,说再给他加一百块。水波想卖。他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16)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叫了一声,叫声引来了他人的目光。路上过来了一辆车。它停下来看车。车驶过去了,它嗅着扬起的灰尘。水波追上来了,它撒着欢子。
(17)水波唤着:牛娃儿,妈儿呀,妈儿——呀!
(18)牛站着等水波。
(19)水波重新把牛绳攥在了手里。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跑一阵,歇一阵。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快晌午了,水波赶牛又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野鸡翅、茅草芽子、小檀树叶、狗尾草、枸杞叶。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20)水波站在树下。如果真的不可以再去上学,他打算出去打工。
(节选自长篇小说《梅花塘》)第(6)段与第(14)段两次写到“水波不看它”,分别表现了水波的什么心理?
第(7)段描写牛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水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牛绳”在水波手中由“牵”而“解”,请探究这一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12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36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36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20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20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85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
|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
|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36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余光中传主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标题,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余光中“逍遥”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除去日、月之外,还有两类天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即是彗星和北极星。后者在古代文献中更多地被称为北辰。北辰在中国古代社会心理中有着积极、明亮的政治符号意义,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北辰文化”。
北辰者,乃天球上靠近北极的一颗亮星。但在不同的时代,所谓的“北辰”并不是同一颗星。四千年前,北辰是天龙座α星,春秋时代是以小熊座β星为北辰,今天则以小熊座α星为北辰,其距地球约400光年。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北辰很早即进入中国人视野,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因为北斗星在北辰附近,人们又都是通过北斗七星而找到北极,所以古代也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说,或者以北斗指称北辰,所以北辰文化往往又与北斗相关。
彗星往往有着某种神秘或迷信色彩,它也常常与北辰一起出现在文献、民间谶语之中。《春秋》将“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与人间政治万象建立了对应联系,认为其兆示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世中的更替兴衰。如建安十一年正月,星孛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贯紫宫,及北辰。占曰:“彗星扫太微宫,人主易位。”其后,则有魏文帝受禅之事。经过文化的发展与解读,北辰便从众星体中脱颖而出,使人们产生了与彗星和北斗不同的美学情感、文化心理尤其是政治符号意义。如刘向所言:“北斗贵星,人君之象也。茀星,乱臣之类。”或许由于这种道德意义上的分野以及对彗星和北辰形成的不同情感,自此两种星体便有了不同的文化,有了一褒一贬、一好一恶、一吉一凶、一正一妖之分。有学者指出,在先秦时曾存在着一种北辰崇拜现象。
夜空中的北辰,终年可见,在浩渺的星空中能够使人准确地确立方位。其运行轨道与地球的关系永远是那样相对固定与密切,保证了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观象授时。正是北辰这种辨别方位的实用性,使人们对其工具功能产生了心理依赖,并从中衍生出更丰富的意义。作为一颗普通恒星的北辰,就有了神圣高洁的形象,并因授时辨位角色被赋予了能够对人间进行道德评判的功能,从而进入中国严肃的政治伦理中,以之对政治、国家和君主进行评价。
北辰为众星之首,众星拱之方能为北辰,蕴含了传统政治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具有北辰之德的政治即是道德的政治,这正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设计,世人最耳熟能详者即是“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虽然在《春秋三传》中北辰与彗星时常并论,但是《论语》却只说北辰而不言彗星,这正是因为孔子把北辰视为人间政治清明的象征,而视彗星之说为“怪力乱神”。
北辰亦被抽象成一种玄学化的政治符号。对北辰的玄学化,在《史记·天官书》即已出现,其中有“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道家和道教还对北辰的政治意义进行了符号化的解读。如《鹖冠子·泰鸿》中有:“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此处太一也被学者理解成为北辰。有的道教经典还把北辰神格化,如《北帝说豁落七元经》称北辰为“太微北极帝君”。
(摘编自王建光《北辰的符号意义》)下列对于北辰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辰在中国古代社会心理中有着积极、明亮的政治符号意义,随着北辰进入中国人视野,北辰文化也很早融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 |
| B.由于北辰在北斗星附近,人们寻找北极又往往要通过北斗七星,所以古人常常将北斗误为北辰,也因此北辰文化往往与北斗相关。 |
| C.北辰和彗星常常一起出现在文献、民间谶语之中,它们与人间政治万象建立了对应联系,被认为兆示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世中的更替兴衰。 |
| D.北辰还被玄学化、符号化和神格化,《史记》《鹖冠子》《北帝说豁落七元经》等古籍都有相关记载,这也是北辰文化的一部分。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内容丰富,在天体方面,日、月、彗星和北极星都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北极星在古文献中多被称为北辰。 |
| B.北辰是天球上靠近北极的一颗亮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称谓,从四千年前至今,北辰先后被称为天龙座α星、小熊座β星、小熊座α星等。 |
| C.由于运行轨道与地球相对固定与密切,人们在夜晚能够通过北辰确立方位,因而北辰具有保证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观象授时的作用。 |
| D.《论语》中“为政以德”是儒家的政治理念,而作为众星之首、众星拱之的北辰,蕴含了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切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十一年正月,星孛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贯紫宫,预测吉凶的人预言:彗星扫过太微宫,会人主易位。其后,果有魏文帝受禅之事,这其实是赋予了彗星某种迷信色彩。 |
| B.北辰与彗星原本均为普通星体,经过文化的发展与解读,二者有了道德意义上的分野,使人们形成不同情感,在文化上则有了褒贬、好恶、吉凶、正妖之分。 |
| C.北辰因其授时辨位的实用性,加之有着神圣高洁的形象,因而被赋予了对人间进行道德评判的功能,从而进入中国的政治伦理中,以之对政治、国家和君主进行评价。 |
| D.《左传》等注释《春秋》的著述中时常将北辰与彗星并论,刘向所言也是将二者相提并论,这与《论语》中只说北辰而不言彗星所传达的思想寓意是大致相似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实现妇女个性解放
胡适目睹中国妇女的种种非人道的待遇,曾特别发出了“我们如何对待女人”的质问。
他对妇女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理论意见,其中心是女性“人”的意识的确立。
首先是谋求女子的解放,这个解放包括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形体上,女性不应被视为玩物而加上种种缠足、束胸、穿耳等要求,这是女子解放的初步;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解放,要破除旧的压制妇女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女子不可为后嗣论、女子责在间内说和男友有别“防闲道德沦”。针对社会上一些人提出妇女处于无知的状态,必须先教育、后解放的论点,他在回答《星期评论》关于“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的提问时说,女子的解放但从女子解放做起;“解放就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很有功效的活教育。最上空谈解放的预备,实际上依旧把自己的姊妹妻女关起来,叫她们受那种预备将来解放的教育,这是极可笑的事情。”胡适以美国为例,说美国的少年男女,从小受同等的教育,同在一个课堂读书,同在一个操场打球,有时同来同去,所疑男女之间,只觉得是同学,都是朋友,都是“人”,所以渐渐地把男女的界限都淡化了,胡适指出,这种“忘形”的男女教育,是培养青年男女自制能力的唯一方法。
其次,他认为解决妇女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使人类社会添一倍的“人”,并不单是早就贤妻良母。他认为中国妇女都朝着“贤妻良母”方向发展,缺乏自由独立的思想,还不能说是完全独立的“人”;贤妻良母只是狭隘的家庭观,对推动社会的发展意义有限,社会的进步,每个人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留美七年,胡适在美国所接受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他与不少人格独立又极有思想的女性朋友的交往,使他在“如何对待女人”这个问题上,有了更开阔的认识。他在札记中写道:“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独立之女子。”1918年,胡适应邀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以“美国的妇人”为题,向女学生介绍美国妇女的自立精神,要她们成为社会独立的“人”,并呼吁全社会尊重女性,希望全社会人们尽快转变思想,允许妇女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男人不要摆“大丈夫”威风,威迫她们成为贤妻良母。
新文化人注意到妇女问题的并非胡适一人,李大钊、鲁迅、陶孟和都是胡适“同一战壕的战友”,但李大钊谈的只是节烈问题,鲁迅谈的只是女子参政的问题,陶孟和则着重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讨论妇女问题,只有胡适是从人的解放、个性解放这一最为普遍的意义上讨论女子问题,是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精神、人文精神最协调的一种立场。如果说,前者关注的是妇女当下的处境,并致力解救处于困境中的妇女,那么胡适的妇女解放论除了立足于当下解放,还展望了未来,放眼于妇女自立、自强的新人格的建成,为困境中的中国女子指出了一条解放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胡适很注意对女性的尊重,提倡妇女走向独立的“人”,甚至把妇女问题与国家政策联系起来。胡适鼓励中国妇女走出家庭,发展自己的事业,这种事业既包括职业,也包括对社会活动的参与。他说,古来相传的家庭制度,把许多极繁琐的事看做妇人的填制,往往使有可造就的女子竟被家庭事务埋没了,不能有机会发展她的个性和才能。晚年他在台湾一次聚会上演讲,说他的真正收藏,是全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并说在这个收藏里,他有一个发现,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相对民主自由的国家,反之,,凡是没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独裁的或集权的国家。此虽半是玩笑,但一个国家对待妇女的态度,的确能反映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面貌。
(选自刘筱红著《胡适(五)似天上诸仙采药回》,湖北教育出版社,有删改)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胡适目睹中国妇女的种种待遇,特意发出质问,以美国少年男女之间都是同学、朋友,无男女界限为例,建议培养青年男女的自制能力。 |
| B.在如何对待女人这个问题上,有了更开阔的认识,开阔的认识指下文中相关的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是造成一种能自由独立之女子,要她们成为社会独立的人等。 |
| C.新文化人胡适与李大钊、鲁迅、陶孟和在“如何对待女人”的问题上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唯胡适的观点是基于个性解放这一普遍意义而言的。 |
| D.胡适希望中国妇女能发展她的个性和才能,鼓励女子走出家庭,发展自己的事业,参加就业,参与社会活动,不要被家庭事务埋没了。 |
E 本文选取胡适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尊重妇女、献身妇女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的新文化运动伟大人物的崇高威望。胡适在“谋求女子的解放”上,主要做了哪些事?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文中对胡适的贡献主要做了哪些评价?
关于胡适所说的在收藏“怕老婆”的故事中的发现,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试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实际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马在人们心目中常常是高贵、飘逸、奔放、昂扬、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的象征。中国文化异彩纷呈,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形成了华夏独特的马文化。
华夏自古就有马文化的民间风俗。史载周代就盛行马祖崇拜,《周礼》记载,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是马之祖神,与马生殖崇拜有关,与马在天上的星宿房星相联系,又为天驷;先牧是开始教人养马的神灵;马社是开始教人乘马的神灵,与马厩中的土地神一起受祭祀;而马步为马灾害的神灵,祭祀它以保佑马匹免受灾疫。汉族岁时风俗中有马日,在农历正月初六那天,民间看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马业的兴衰,晴主育,阴主灾。该日人们要精心喂养,马匹,不得打骂、杀戮,以求养马业兴旺发达,这一风俗主要流传于湖北、湖南河北、浙江等地。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马王爷系司马之神,传说为西汉大臣金日䃅,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从困邪王归汉,任马监。农家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是羊。陕西澄城地区流行送金马的婚俗,亲事说成后,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匹小金马或银马,如果经济窘迫,也可以送一匹黄布制作的马,表示吉祥如意,马到成功。为死者送纸钱纸马,是中国许多民间广为存在的丧葬习俗。纸钱纸马都是真钱真马的象征,人们认为死界和生界一样,生前需要的东西死后也会需要,死者会需要马作为骑乘之物,所以在祭奠死者时要焚烧纸马。
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与马紧密相连。蒙古族传统有马奶节和赛马节,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该日清晨,牧民们身穿节日盛装,带上马奶酒到制定地点,杀羊宰牛,筹备奶食,燃起牛粪火,煮手扒肉。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赛马。参赛的马匹全是两岁的小马,象征着繁荣兴旺。赛马完毕,人们入宴开怀畅饮、大口吃肉,在马头琴的伴奏下,人们高兴地朗诵节日的颂歌,歌手们尽情歌唱,直到夜色弥漫,人们才会余兴未尽地陆续离开。马文化也影响到了游艺。田猎、骑射曾是古代贵族们的一种游艺活动,历代盛行不衰。射箭、赛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娱乐竞技活动。在蒙古族,赛马与射箭、摔跤合称为“男子汉三艺”,通常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藏族在新年和七月都举行赛马活动,有跑马捡哈达比赛。民间还有许多人在马上表演的各种技艺,俗称马戏。马戏在汉代就有,发展到宋代最盛。今天的马戏属于杂技之类,而马术属于体育类,马术是指人骑乘马匹的运动,最常见的是赛马。
自“胡服骑射”以来,中原服饰的发展变化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如马甲、马褂、马尾帽、马靴、马蹄袖等服饰名称也由此而来。
历代文艺都把马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千百年来,直至今天,甚至于将来,人们都可以通过文学、雕塑、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马的赞美、喜爱之情。《战国策楚策四》记载一匹良马拉盐车痛苦不堪时,伯乐为之流泪并脱衣盖在它的身上,马因知遇之恩而长鸣,后来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演绎着历代文人希冀君王重用、一展政治抱负的千古佳话。屈原《离骚》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抒发了其崇高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抒发了其老当益壮的志士情怀;徐悲鸿抓住马的风骨、神韵,画出了千姿百态的奔马。马对人们的语言的影响广泛而丰富。“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马不停蹄”指前进,“路遥知马力”为时间长久可以考验人……下列关于华夏马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华夏马文化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的许多方面,诸如风俗、信仰、节日、游艺、技艺、服饰、文艺、语言等等。 |
| B.华夏马文化,有的是少数民族具有的文化特点,如蒙古族传统的马奶节;有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特点,如有关马的文学艺术。 |
| C.马在人们心目中通常是高贵、飘逸、充满生命力和进取精神的象征,这几个象征成为华夏马文化的精髓。 |
| D.马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丰富着华夏独特文化的类型——马文化。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华夏祭马风俗在春夏秋冬分别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汉族马日风俗则在农历正月初六,以养马业兴旺发达。 |
| B.汉族民间农家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马王爷,澄城地区流行送金马的婚俗表示吉祥如意、马到成功,丧葬习俗为死者送纸钱纸马表示祭奠。 |
| C.蒙古、藏族有赛马游艺活动,民间还有马戏,中原服饰的发展变化中含有马甲、马褂、马尾帽、马靴、马蹄袖等服饰名称。 |
| D.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曹操“老骥伏枥”的诗句、徐悲鸿画奔马、“路遥知马力”都是历代著名文艺作品以马作为表现对象的实例。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祖是马之祖神,先牧是开始教人养马的神灵,马社是开始教人乘马的神灵,马步是马灾害的神灵,百姓祭祀崇拜它们既表明人们迷信落后,也表达出他们的美好愿望。 |
| B.蒙古族在传统的马奶节那天,牧民们带上马奶酒,用象征着兴旺的小马进行比赛,然后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颂歌,这天一切围绕马而欢度。 |
| C.民间有许多人在马上表演各种技艺,汉代就有,发展到宋代最盛,它相当于今天体育类的马术,马术最常见的是赛马,说明我国是较早开展马术体育运动的国家。 |
| D.古代文学家对马有赞美、喜爱之情,可能是因为马所具有的象征性,如屈原《离骚》就选择骐骥意象来抒发自己崇高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