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头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      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3)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从而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个人品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材料二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如藏文、彝文、维吾尔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10分)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题所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1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学家在6000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上发现了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材料二 相传我国在夏商时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
(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8分)
(2)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什么作用?(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7月22日是“老西藏精神”提出22周年纪念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数代西藏军民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卓著,真实记载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记载了西藏军民共铸“老西藏精神”的英雄壮举。“老西藏精神”如同火炬,经过几代人的接力传承,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赖以团结奋斗、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更成为驻藏部队戍边卫国、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
(1)“老西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8分)
(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看法。(24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广东省的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惠州市将“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等三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深圳市将市民精神提炼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某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1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