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2003年中央财政新增47亿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就业再就业;全年新增就业人员8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为引导农民按需有序流动就业,国家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突破1亿人,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工伤事故多、超时加班、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请你就“怎样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出三条建议。
去冬今春,我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2012年s市空气质量、机动车保有量和煤炭消费状况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
空气质量达二级(良)以上(天数) |
285 |
283 |
279 |
275 |
机动车保有量(万辆) |
103 |
121 |
156 |
180 |
煤炭消费量(万吨) |
2210 |
2400 |
2621 |
2930 |
煤炭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 |
42 |
39 |
37 |
36 |
注:①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28%。②近年来,s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分别增长了47%、28%、25%。
材料二为既保证经济发展,又改善空气质量,s市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减少煤炭消费量,增加天然气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优化机动车结构,淘汰老旧机动车;关停高污染企业和退出一批落后生产工艺,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教育、传媒、通讯等服务产业;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改善农村地区环境质量。
(1)揭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之间的关系。(7分)
(2)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s市所采取的措施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2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1200亿元,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低。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52%,占GDP的比重仅为3.12%,距离5%的支柱产业标准还差近2个百分点,而且75%以上的增加值来自传统产业, 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的核心文化产业比重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根据材料,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3 年,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政府放权这一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向市场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原铁道部统管着中国铁路的规划、投资、建设、监理、运营以及安全,这种体制存在,政企不分、运力紧张与资源闲置并存等问题。这次改革撤销了铁道部,其企业职责由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拟订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其它行政职责由国家铁路局承担。在政府职能整合的背后,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将经营权下放给企业,让企业在不断深入的市场化竞争中,盘活铁路交通的经营。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这次铁路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
某班同学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组同学从网上查找资料,发现许多国家经济发展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见上图),同时获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居民环境质量需求升级等是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推动环境污染的“拐点”尽快到来。
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说明降低环境污染的因素是如何对“拐点”尽快到来起促进作用的。
增加居民收入,应理顺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根据我国目前的分配状况,把“蛋糕”更多的切给居民。为此,政府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
运用财政的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如何通过做“加法”和“减法”来增加居民收入。